電視綜藝的2018年既是充滿挑戰的一年,也是靜下心專注內容的一年。據CSM媒介研究數據顯示,2018年1-9月綜藝收視貢獻為11.6%;一方面,綜N代做支撐,即使收視、關注下滑也努力開發;另一方面,更新迭代加快,新綜藝層出不窮,尋找新出路。接下來,筆者將分別就幾類表現突出的綜藝類型進行分析,詳細解讀2018年綜藝市場的創新探索與收獲。
文化類綜藝節目作為一個年輕的節目類型自2017年熱度漸起,在2018年迎來全面開花。這一年中,《匠心傳奇》《詩意中國》《朗讀者2》《閱讀·閱美》等節目持續熱播,近期《國家寶藏2》《一本好書》《上新了!故宮》等節目開播后也是好評不斷,收視一路走高。
文化類節目在經歷了數年的厚積薄發后,在2018年迎來"豐收年"。一年中,有多檔節目以創新與用心贏得收視與口碑。
故宮"超級IP"煥發年輕魅力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國家寶藏》,近兩年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成為電視熒屏的一股"清流",讓更多傳統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而在文博綜藝節目火熱的背后,是傳媒人的文化覺醒,也是五千年中華文明醞釀出的文化自信。
而文博綜藝繞不開的一個"超級IP"正是即將600周歲的故宮。
故宮"超級IP"到底有多火?自故宮IP出現以來,微信端動輒10W+的瀏覽量;淘寶上故宮淘寶粉絲411萬,故宮文創粉絲223萬;故宮口紅上線不到1小時,銷量突破5000件……故宮的影響力還延伸到了紀錄片和綜藝領域,從《我從故宮修文物》到《如果國寶會說話》,從《國家寶藏》到《上新了故宮》,都以其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和多元化的表現形式收獲了流量和口碑的雙豐收。在這些數據的背后是故宮這一超級IP"春風吹又生"的旺盛生命力見證。
以《國家寶藏》為例,《國家寶藏》將綜藝、紀錄片、戲劇等多種藝術形態融合,將趣味性和娛樂性帶入文物中。節目中的創新之一是通過小劇場形式演繹文物,極大調動了觀眾的視聽觀感。首季開播后獲得了各方一致好評。而第二季開播以來收視率一直穩居高位,豆瓣評分高達9.4分。《國家寶藏》連續兩季的熱播讓網友直呼:有歷史的國家更像是個家。也有人評論道:《國家寶藏》的熱播喚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作為中國獨有的本土IP故宮文化的盛行可以說是一個國內綜藝走向文化內涵的轉折點。
此外,新的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中,節目組帶我們走進故宮里面不為人知的角落,比如乾隆的花園-寧壽宮花園。這檔節目采用了故宮中鮮為人知的地點與廣為人知的特色結合,以及故宮IP與文創作品跨界合作等等這樣新穎又吸引人的小特色。講古而不泥古,專業人士的加入為這檔節目增加了文化內核和美學底蘊。這檔節目似乎是一個以紀錄片和戲劇相結合的綜藝節目。
這些故宮IP的熱播成功實現了品牌年輕化,讓厚重肅穆的歷史文化在當下互聯網傳媒的創新運營與傳播中得到了更具可視化的傳承和擴散,這樣的成功我們也可以歸功于日漸增長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當下新一批的影視傳媒行業人正在用他們自己的努力打造出屬于中國本土IP文化的新潮流。
發力垂直圈層 綜藝也能走心"慢品"
自從央視接連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始,中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開始以"慢"的姿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人文情懷,呈逆生長態勢發展起來。去年被網友譽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元年",根據藝恩2018年度綜藝數據顯示,觀眾好評度排名前十的節目中,文化類節目占據一半席位。
碎片化時代,受眾圈層化越來越明顯, 2018年,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垂直細分上也做到了極致。
年初,央視《經典詠流傳》開播,節目"和詩以歌",邀請文化學者和音樂大師坐鎮點評,將古詩詞和部分近代詩詞配以現代流行音樂,豆瓣評分8.7。改編自清代袁枚詩作的《苔》更是一夜之間刷屏,掀起了另一種"詩詞熱"。
深圳衛視推出《一路書香》,圍繞經典文學、古老文化印記、文學名人故地等,將讀書與行走相結合;浙江衛視《小城故事》走進國內各具特色的小城,以"寓教于樂"的方式為觀眾講述小城文化的樸實與神秘;江蘇衛視《最愛故鄉味》用"美食+親情+鄉愁"三三結合的方式,將美食文化類綜藝節目玩出了新高度。
年末,用小劇場、實地走訪、現場訪談的趣味形式,講述每一件國寶及其背后故事的《國家寶藏》第二季壓軸回歸。九大博物館相繼攜鎮館之寶亮相,"國寶守護人"動情演繹文物背后的故事,目前豆瓣評分9.4。樣式雷建筑燙樣、李白草書《上陽臺帖》、金甌永固杯等多件國寶先后出場,讓觀眾得以窺見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之綺麗。《上新了·故宮》更是精準拿捏年輕受眾的喜好,選擇鄧倫、周一圍等年輕受眾喜聞樂見的明星作為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跟隨故宮專家進宮識寶,探尋故宮歷史文化,給觀眾們帶來新的故宮視覺體驗。
《聲入人心》與《聲臨其境》則都拿"聲音"做文章。《一本好書》《如果國寶會說話》《詩意中國》《匠心傳奇》等文化類節目也將各個元素分門別類,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分支到某一單一領域,再將其自身的獨特文化魅力加強放大。
從這些口碑和收視都位于前列的案例,不難得出文化類節目叫好又叫座的關鍵,即為創新性。
娛樂或許是"快消品",但綜藝可以走心"慢品"。不論是古典文化類,還是文博類,文化類節目不再是僅僅局限于單純的詩詞歌賦,而是呈現出資源細分、受眾精分、內容資源垂直細化,以分眾定位引爆大眾市場的題材多元化發展局勢。面對消費迭代快速的綜藝市場,垂直細分,各美其美,這也使得文化類IP迸發出更持久的生命力,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繁榮與昌盛。
2018年文化類節目整體呈現出正向的變化趨勢,題材扎堆、同質化的問題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在創新性探索和差異化表達方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2019年是建國70周年,從各大衛視和視頻網站目前已經公布的編排來看,文化類節目的數量依然呈現上升趨勢。期待2019年文化類節目能探索出更多創新的表達方式,讓觀眾得到感官和精神的雙重享受,也實現自身口碑和收視的雙豐收。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