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一部《老師·好》賺取了很多觀眾的眼淚,讓許多人產生共鳴。現在這部電影再度上映,實在有點讓人分不清是為了“撈錢”還是為了給觀眾提供更多觀影選擇。
以往重映的電影《泰坦尼克號》《大話西游》,都讓片方賺取了第二桶金,對此不少網友認為片方“吃相”很難看,這不得不讓人懷疑《老師·好》選擇在此時重映是為了蹭教師節熱度再撈一把。
9月3日,記者從電影片方獲悉,《老師·好》將于9月5日重映,在9月10日教師節到來之際,再度帶領觀眾回味嚴肅溫暖的老師形象。距電影第一次上映才過去5個多月,片方此舉難免會被外界認為有“圈錢”嫌疑。有業內人士解讀說,“好的電影選擇合適的時機重映,可以讓更多的觀眾看到,不過市場的行情會如何反應,也只有市場自己清楚。”
重映:“苗宛秋”再次回歸銀幕
電影《老師·好》是校園青春片中少有的以“老師”為視角展開的故事,講述了老師苗宛秋與學生們“斗智斗勇”的高三校園生活,再現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師生關系及純真情感。
這部成本不到1千萬的電影,在今年3月22日上映,最終取得了超3億票房。記者近日從片方獲悉,在9月10日教師節到來前夕,《老師·好》將選擇在9月5日重映,對于剛開始新校園生活的師生們來說,去電影院里重新回味一番父輩們的校園青春,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回應:重映為給觀眾提供更多選擇
對外界“圈錢”嫌疑,片方相關工作人員回應:“選擇教師節重映,是想給廣大師生提供觀影選擇。”
在資深電影宣發經理楊先生看來,電影重映已經很難像以往“走俏”了,“像早年前的《泰坦尼克號》3D版重映,還有《大話西游》重新剪輯版的重映,都掙了第二桶金,其中《大話西游》在2014年重映過一次,2017年又重映了一次,2017年的票房將近2億,但為了撈錢的‘吃相’還是有點難看的。”
總體而言,這兩年市場對于電影重映的熱情也越來越低了。“一是優質的重映電影越來越少,二是很多電影的所謂重映版、修復版,也只是一個重新吸引觀眾進影院的噱頭,觀眾上過當后,也就提高了‘警惕’。”
重映影院和影廳數量嚴格控制
不僅觀眾對重映電影提高‘警惕’,2018年年底,國家電影局也出臺了《國產電影復映暫行規定》來把控電影市場。
規定中指出:“復映電影應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報電影第一出品單位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影主管部門重審,重審意見及放映安排報國家電影局。”
這也就是說,以前公映過的國產電影,只要有公映許可證,一般情況復映由片方主導,且不需要進行再次內容審查和發放公映許可證。但新規定出臺以后,重映的影片必須進行內容重審和重新發放公映許可證。
而給重映影片“殺傷力”的,則是規定中對重映影院和影廳數量的嚴格限制。像之前,2017年電影《大話西游》第三次上映,累計超1億票房的局面,幾乎不會再有。
中影南方萬博匯國際影城市場部工作人員介紹說,重映電影的排期會考量之前電影上映時的票房、影片演員主創的知名度,以及同檔期影片的市場熱度等,“之前《大話西游》的重映也是考慮到了影迷對于周星馳電影的一種情懷,所以當時很多影院都給了它很高的排片量,不過現在有規定,影院也很難為重映電影開綠燈了。”
觀點
消費觀眾情懷是舍本逐末的行為
電影重映,肯定需要考慮到影片本身和市場兩個方面的因素。這次《老師·好》的重映顯然也是踩準了教師節的熱點,不過在國家電影局的規定限制下,影片其實也很難從電影市場沖殺出來。“《老師·好》是一部制作成本不高但良心制作的電影,沒有流量明星的加持,僅靠故事本身在第一次上映收獲不錯的成績。”影評人飛魚認為,好的電影選擇合適的時機重映,可以讓更多的觀眾看到,“不過市場的行情會如何反應,也只有市場自己清楚。”
限制重映數量是為了鼓勵更多的優質國產原創電影,如果大家都追趕熱潮,觀眾的情懷就會被過度消費,重映片的市場有可能被壓縮得很小,也是一種舍本逐末的行為。”影評人飛魚說。記者周詩浩實習生易為民長沙報道
轉自:瀟湘晨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