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四青年節,有個電視短片《后浪》在網絡上不脛而走,大為轟動。片子里表現了當代青年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出國旅游、穿漢服、做舞蹈視頻up主、電子競技奪魁、潛水跳傘、跑到冰島玩攝影等等。短片博得了許多“后浪”們的激賞和共鳴,說這正是他們向往的生活;也引起一些“前浪”的不滿與批評,說其立意張狂,內容花哨,脫離現實云云。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后浪”與“前浪”的矛盾會永遠存在,沖突會不斷爆發,但最后結局,多半都以“前浪”退隱而告終,因為“后浪”具有時間優勢,是舞臺主角。“前浪”趙翼曾有名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或許,這才是“前浪”應有的達觀態度。
“前浪”不滿意“后浪”,是個基本規律,往往會說他們驕傲自大,輕慢囂張,說他們嘴上無毛,辦事不牢,說他們狂放無忌,膽大妄為,全忘了自己也是這樣過來的,年輕時和他們毫無二致。這里固有恨鐵不成鋼的善念,有青春不再的失落感,也不無羨慕嫉妒的醋意。古往今來,每一波“后浪”的成長都曾遭遇過“前浪”的質疑,每一波“后浪”也都是在質疑聲中長大、成熟并學會擔當的。因而,奉勸“前浪”們不要戴著有色眼鏡,拿過時的老標準去看待“后浪”,忽視或錯判“后浪”身上那些鮮明的時代因素與年齡特點。
當然,“后浪”應尊重“前浪”,多聽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畢竟他們具有豐富的閱歷和寶貴的人生經驗,姜是老的辣;但尊重是一回事,是否完全照著辦又是一回事,畢竟觀念和思路都有差距。“后浪”們似乎還應收斂一點鋒芒,表現得謙恭一點,說話有一點分寸,做事留一點余地——可那還是年輕人嗎?
“后浪”與“前浪”的矛盾,也可叫“浪頭的沖突”,包括思想觀念的沖突,生活方式的沖突,奮斗目標的沖突等。譬如“前浪”喜歡量入為出,勤儉持家,“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后浪”則熱衷高消費,及時享樂,動不動就要外賣,天天有快遞,有的甚至是“月光族”。“前浪”喜歡安靜地在家看書,三兩知己小酌;“后浪”則更愿意扎堆去歌廳唱歌,越熱鬧越好。“前浪”喜歡穩妥而保險有把握的營生;“后浪”更喜歡干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前浪”凡事喜歡從眾,循規蹈矩,不事張揚;“后浪”則喜歡彰顯個性特點,就是要與眾不同,特立獨行。“前浪”喜歡按部就班,有時不免會因循守舊;“后浪”則對新生事物特別敏感,常抱有夢想,總要嘗試些新鮮玩意兒……凡此種種,既有時代特征,也有年齡關系,很難說誰對誰錯,可互相借鑒,也可各行其是,反正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在把著關口的。
同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點與風格、風俗與習慣。因而,無論“前浪”還是“后浪”,都應學會辯證地理性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前浪”不要輕易下結論說“一代不如一代”;“后浪”也別一棍子把“前浪”都打入老頑固行列。這里最需要的是理解與寬容,是各行其是與和而不同,是各美其美與美美與共。
轉自:青海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