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問如何打通發展文創產品的路徑?


    來源:中國經濟網   時間:2017-05-18





      在第十三屆深圳文博會最大的一號綜合館里,有一處面積不大的展場,相比周圍人群攢動的展臺,它顯得有些安靜。來展臺的人或靜靜地觀看產品或不停的拍照留念。這就是由文化部主辦的“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成果展”。有30多家文博單位的文創產品在此亮相。其中不乏故宮、國博這些知名的文博單位,也有一些地方上的文博單位。
     
      2016年5月份,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對推動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做出部署。時隔一年,政策落實如何,這次展覽給了一個很好的展示。
     
      展覽的承辦方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李宇告訴記者,展覽最初考慮用四個場景化來展示,包括讓文物資源火起來,文化IP成就生活之美,與互聯網+數字技術融合,文化IP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然而報名的文博單位超出了預想,考慮到場地有限,因此改成了成果展,只展示了30多家文博單位的一部分文創產品,大部分單位的產品只放了一兩種,“這個展示并不是為了售賣,更多的是為了提升大家對文創產品的認識。”
     
      什么是成功的文創產品?
     
      文創產品不僅僅是一個展示品,更重要的是“飛入尋常百姓家”,融入到大眾的日常生活當中。文創產品應該成為一種生活場景化或者生活實用化的一種訴求。
     
      李宇認為,一個成功的文化創意產品應該滿足3個要求。第一,IP具有普世價值,第二,產品的創意設計、制作真正能夠達到與眾不同,第三個就是產品實用價值是否得到市場的認可。
     
      然而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中發現,除了一些知名的文博單位,大部分的文博單位在文創產品自主開發上都面臨著缺錢缺人缺運營的窘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人才不足,尤其是創意研發、經營管理、營銷推廣人才緊缺等制約文創產品開發。
     
      李宇認為,自主開發永遠慢于社會力量參與的眾籌眾創,市場和設計師團隊會對于產品開發有重大的影響,“有成熟的市場,那么市場能教育、引導你。有很好的設計師或者團隊,他們能夠幫你開闊視野,創造更多產品放在市場上去試驗,兩方面缺一不可。一個是眼界問題,一個是資金問題。”
     
      文創產品的開發只有真正面對市場,面對大眾需求,才能成為產業化發展的一個方向。
     
      如何破解機制問題?
     
      談到發展,大部分的文博單位都會談到機制的問題,作為試點單位之一的北京魯迅博物館,其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采訪時曾經表示,盡管館里非常希望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物力進行文創開發工作,但礙于開發風險和沒有專門的項目資金,很多時候,這種想法并沒有辦法完全實現。還有一些文博單位積極性不高。
     
      李宇認為,體制機制問題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但現階段制約發展的因素還比較多,還有產品質量問題、市場問題。
     
      2016年5月份,文化部等部門發布了《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2017年1月份,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確定備案了154家試點單位,要求各試點單位承擔“先行先試”的重要職責,各級文化、文物部門要積極鼓勵、支持各試點單位開拓創新、大膽探索,并給予政策措施保障,健全合理的容錯糾錯機制;積極協調相關部門支持保障試點工作。
     
      國家有了相關政策,關鍵還是文博單位勇于突破的決心。領跑還是跟跑取決于文博單位的態度。對創意產品的發展來說,走出去就是一馬當先。
     
      如何破解同質化問題?
     
      漫步看這30多家文博單位的文創產品,大部分的產品都是絲巾、茶杯、筆記本等這些司空見慣的日用品,除了圖案不一樣,記者看不出博物館本身文物資源的IP。同質化問題成為當前文創產品發展的一個痛點。
     
      為什么會出現同質化?鼎藝工業設計貢獻公司董事長杜俊認為,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面對多品種和大批量的問題。如果市場沒有多品種,消費者就沒有太多的選擇,就無法實現大批量下單,這種情況下,成本就會相對很高,只有當“多樣化”的文創產品匹配“大批量“的消費市場時,市場才會有實力消化掉這些文創產品。如果讓一家博物館單獨去做文創產品是很困難的,跟一家景點單獨投資開發系列的文創產品一樣,成本會很高。這就導致了文創產品同質化。
     
      也許有的文博單位先知先覺,想走出第一步,要與眾不同,要脫穎而出。那他就會起到帶頭作用,一旦大家形成了認識,所有人都爭先的時候,市場就會做出判斷。不是所有辛苦的付出都一定會有回報,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
     
      李宇認為,市場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個高層次的飽和,對文博單位來說,現在還屬于讓大家認識、認可的階段,堅持下去,就能成為市場的翹楚。當然,這會很快被大家仿效,而后要奮勇爭先,否則就會被這種仿效所磨滅,但是永遠會有領頭羊出來,這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市場化必經之路。“如果不想被別人效仿,那么就需要不斷的發展和創新。”從國家到各級政府,相關政策的出臺,也是強化了這一過程。
     
      對大眾來講,我們的文物永遠躺在博物館當中,不為大眾所知,不能為大眾所用,那這種公共文化產品是無用的。此外,文物資源本身是很好的IP,完全可以為我們的現實生活來服務,如果不能很好的利用,那么將是非常大的浪費。無論是作為公共文化產品,還是促進文物產業的發展,文創產品的開發都有積極意義,這也為文化領域供給側的改革打開一個缺口。
     
      如何將文物資源與IP的有機結合?
     
      不同于其他的產業,文博單位只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可以通過創意設計和文化引領市場的發展。在李宇看來,文創發展包含四個方面,分別是跨界融合、科技引領、文化提升和合作共贏。
     
      跨界融合就是要用于表達出自己的看法,文創產品不是只能為文化服務,更要為產業服務,甚至為小眾服務,讓小眾集合起來為大眾服務,要有不斷變換的這種市場思維。
     
      科技引領并不是通過簡單的數字化把文物活起來,動起來,互動起來,通過數字化,最后要推出產品,如果不塑造出產品,就無法復制,無法成為產業化的一種量級的提升。近日文化部發布了《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更是為博物館文創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
     
      文化提升有兩方面的涵義,一個是必須挖掘好文化含金量,挖掘不是從無到有的挖掘,是在已有基礎上和現實的人的生活要發生關系的挖掘。“并不是說我研究一個特古老的漢字偏旁部首,然后說出來,這跟我的生活沒關系,這不是市場挖掘。”第二個是挖掘它是如何實現的工藝和材質,就是說好的想法有了,關鍵是落實。文化提升是大文化的提升,是貫穿古今,貫穿中外的提升。
     
      “有了這個文化提升以后,就會有一個新的認識,就是我們怎樣做好創新機制,一定是合作共贏,你自己干不了,有人能干,大家都干不了,我們可以和一些能夠干的人共同完成,又不是獨門絕技,自己閉門造車,造不出來,造出車也上不了路,上了路,車很多,人也不會給你讓路。”
     
      “當然,合作機制面臨的是市場問題,并不是簡單是產品研發的問題。更多的是體制和機制的變化。”李宇說。(記者成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攜手共建,同心同力中國文化產業大發展

      攜手共建,同心同力中國文化產業大發展

       4月21日,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總編輯王其團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與該院副研究員楊明剛同志就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做了深刻的探討,并誠摯邀請楊明剛副研究員為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的高級顧問。
      2017-04-21
    • 光明日報評:文化綜藝節目勿忘推陳出新

      社交媒體時代,判斷一檔綜藝節目是否火爆的標準變得異常直接:一看視頻網站播放量,二看網友評分,三看登上微博熱搜榜的頻次,四看微信公眾號的解讀有多少。
      2017-05-03
    • 數字化,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不求原物長存。”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曾如是說。這是對百余年來社會各界關于是否重建圓明園爭論的最好注解。
      2017-05-04
    • 中國水墨在文化建構中何為

      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中國水墨藝術進入到一個不斷反思、變革、創新的階段,一大批藝術家積極探索、實驗,形成了風格各異的當代水墨風貌。
      2017-05-04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