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一碗紅米飯看與農業勞作相關的世界文化遺產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李雨馨    時間:2017-06-23





      2017年4月的一天,在世界文化遺產云南紅河哈尼梯田,我們熱切地捧起那碗剛出鍋的紅米飯,準備犒勞一日的行走。一對外地老夫婦在小店里抱怨。老大爺說,你們的飯太難吃,像石頭一樣硬,咯牙!小妹客氣地回答,老先生,紅米飯就是這樣啊,對不起,我們店里只有紅米飯。眼見兩位老人付錢走人,桌上尚留未吃完的一桶紅米飯,我的心里像生出許多小石頭,咯得難受。走上樓問同行的朋友,紅米難吃嗎?一行人回答說,不難吃呀,好吃!


      我不禁產生疑問,為何在我們看來極有價值的好吃的東西,在別人看來卻恰恰相反?除了店家沒有提供多種選擇以外,這是不是與我們在遺產地工作中對與農業勞作相關的文化遺產價值闡釋得不到位有關?


      世界文化遺產的營養價值


      老人想吃一碗軟的米飯沒有錯,但紅米對梯田而言十分重要。沒有紅米,這二老來看的世界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恐怕也不是梯田了。


      現代的雜交水稻,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上很難存活,紅米卻可以。哈尼梯田所在的哀牢山脈山高谷深,海拔在600~3000米之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在這里,有時候早上穿短袖,下午穿棉衣;山下穿夏褲,山上穿秋衣。當地百姓世代留種的紅米米種,擁有高于現代品種3倍的基因多樣性,無論是氣候還是其他自然因素的變化,都表現出良好的適應緩沖作用。


      極端的地形條件和變化無常的氣候,使得適應性極強的紅米在自然競爭中生存下來,并在當地農耕文化的滋養下千年耕種不輟。為了保持紅米的基因多樣性不退化,千百年來,當地群眾保持著定期交換谷種的習慣,維系了社區之間的交流與和諧。紅米的種植及其背后的農耕制度和文化傳統不僅保障了糧食的穩定產出,也使得哈尼梯田這一獨特的景觀保留至今。


      紅米生長環境艱苦,生長周期也較長,一般在180~210天,比普通大米的生長周期長40~60天;產量也極少,最高只能達到每畝350斤,是普通雜交水稻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不同尋常的地理環境和苛刻的生長環境,使現代的農業機械生產辦法無法進入。可以想象,沒有機械化的播種、耕種和收割,單憑人力,在這高山上,一碗紅米飯從谷種到成熟,需要多少個日夜的耕耘?幸而,所有的守候和付出都會有收獲。成熟后的梯田紅米營養極為豐富,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和18種氨基酸。人體不能合成的8種氨基酸中,梯田紅米含有7種;微量元素中,紅米的鈣含量是普通大米的3倍。梯田紅米的蛋白質、維生素、纖維質的含量也遠遠高于普通大米。


      各國農業遺產歷經千百年仍熠熠生輝


      除稻米外,在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我們還可以見到有許多與農作物、經濟作物有關的景觀,其中包括葡萄、橄欖、咖啡、龍舌蘭景觀等。這些作物的種植及其文化,體現了人與自然的杰出合作和非凡創造。例如,以葡萄園景觀為主的上杜羅葡萄酒產區(葡萄牙)、拉沃葡萄園梯田(瑞士)、勃艮第風土和氣候(法國);以葡萄和橄欖等果樹的種植傳統為主的阿馬爾菲海岸景觀(意大利)、橄欖和葡萄樹的土地——南耶路撒冷巴提文化景觀(巴勒斯坦)等。


      拉丁美洲地區上百年的咖啡種植歷史,深刻地影響了當地的景觀形態與文化傳統。其中,古巴的西恩富戈斯古城、藍山和約翰·克羅山雖不是以咖啡種植傳統為主要價值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但西恩富戈斯古城是中南部加勒比海岸的咖啡生產中心;而藍山和約翰·克羅山則是因其反殖民主義文化和生物的多樣性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也使得世界著名的藍山咖啡更加珍貴和意味深長。


      龍舌蘭的種植和釀造形成的文化景觀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墨西哥龍舌蘭景觀和特基拉的古代工業設施因龍舌蘭的種植而發生改變。自16世紀以來,人們就用這種植物生產龍舌蘭酒并用它釀造各種飲料和織布。該遺產包括龍舌蘭種植地、釀酒廠、工廠、酒坊、小鎮和考古遺址等。


      在農業技術方面,許多世界文化遺產反映出的古代世界農業技術革新和成就延續至今,仍具有重大意義。如:反映了高超灌溉技術的山地稻作梯田,見證了濕地改造和種植技術的墨西哥城與赫霍奇米爾科歷史中心及庫科早期農業遺址,體現了高超水利技術的舒希達水利系統(伊朗)、小孩堤防-埃爾斯豪特風車群(荷蘭),以及展現游牧和畜牧的鄂爾渾峽谷文化景觀(蒙古)、霍爾托巴吉國家公園(匈牙利)等。


      一系列與農業技術相關的文化遺產,除了讓現代人從景觀方面一窺千百年來農業生產生活的究竟,也從農業生產系統等方面提供了了解、繼承生活家園的渠道,并借此讓人汲取遺產資源的營養、學習和反思處世、生產、生活的發展哲學。


      作為已經成為遺址類景觀的這一類農業遺產,為人類貯存了古代農業發展的“物證信息”,為后世了解過去提供了無限可能,如瓦哈卡州中央谷地的亞古爾與米特拉史前洞穴(墨西哥)中發現的一萬年前的葫蘆種子及玉米穗殘粒,被認為是美洲大陸上最早進行植物栽培及最早的人工栽培玉米的證據。


      希望更多人了解、尊重、維護


      如今,在《世界遺產公約》下,類似于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的這一類與農業相關的活態文化遺產,其土地利用價值和景觀形成已經得到了認可和宣傳,但其背后維系景觀的農業勞作系統、文化等因素的價值,卻鮮為人知。


      回顧過去幾十年的社會發展,單從景觀、土地利用等方面,已無法闡釋承載著傳統農耕文明價值的文化遺產內涵。我們需要探索更多的可能、加入更多的力量。


      回到故事開頭的兩位老人身上。若能在他們欣賞美景的同時,告訴他們紅米的淵源及其豐富的營養,同時引導他們更多地關注勞動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珍惜來自這片土地延續千百年生態農耕勞作生產出來的食物,那么,他們或多或少會去了解、支持和維護這些鮮活的生產生活系統,由于不了解而產生的不珍惜行為也會減少。


      希望有一天,大家對每一份勞作和勞動產品的理解和尊重,能成為全社會了解、愛惜、參與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和農業文化遺產的巨大動力之一。最終,我們能繼續生活在溫暖、潔凈、安全的家園里,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數字化,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不求原物長存。”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曾如是說。這是對百余年來社會各界關于是否重建圓明園爭論的最好注解。
      2017-05-04
    • 我國設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本報北京5月12日電(記者邱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12日發布消息稱,經國務院批準,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2017-05-13
    • 我國世界遺產已達50項居世界第二

      記者日前從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通氣會上獲悉:截至目前,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0項,總量位列世界第二;其中世界自然遺產11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文化遺產30項,文化景觀5項。
      2017-05-15
    • 文化遺產保護切不可“厚古薄今”

      在文化遺產保護中,長期存在著“厚古薄今”的錯誤思維定式。盡管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革命文物的保護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對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嚴重不足。
      2017-06-27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