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遺產保護切不可“厚古薄今”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高凡夫    時間:2017-06-27





      在文化遺產保護中,長期存在著“厚古薄今”的錯誤思維定式。盡管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革命文物的保護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對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嚴重不足,從而導致很多革命遺址和革命文物遭到損毀、破壞,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從歷史形成看,在我國文化遺產的大家庭中,紅色文化遺產無疑是最“年輕”的。這就使得人們往往很難把一條粉刷在偏僻鄉村墻壁上斑駁褪色的紅軍標語和一座低矮簡陋的革命烈士故居,與重要革命文物聯系在一起。正是這種“厚古薄今”的觀念,使得很多承載著厚重歷史內涵的重要革命文物和紅色文化遺產遭到損毀、破壞。更有大量的紅色文化遺產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


      黨和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造就和遺留了大量的紅色文化遺產。據2015年完成的全國革命遺址普查數據,全國革命遺址就達5萬多處。這些紅色文化遺產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見證了國家民族的復興之路。每一處革命遺址、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承載了一段苦難而又輝煌的革命歷史,都凝聚著革命先烈、愛國志士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愛國情操。它們是對廣大干部群眾和青少年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寶貴資源和生動教材,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和高度的認同感,對構建當代中國人共同的文化記憶和國家民族認同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紅色文化遺產與古代文化遺產一樣,是重要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彌足珍貴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也同樣需要積極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絕不能因其形成的時間短、缺乏“歷史感”,而忽視其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正因為如此,在兩辦發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明確將革命文化資源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加強革命文化紀念地保護,加強革命文物工作,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做好革命遺址、遺跡、烈士紀念設施的保護和利用。


      平心而論,限于人力、物力、財力、技術和自然環境等各種主客觀條件,我們很難能夠使散落各地的每一處革命遺址和每一件革命文物都得到妥善有效的保護。但從意識和觀念上來說,我們必須首先高度重視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對革命歷史和革命文物要懷有敬畏之心,不可褻瀆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客觀地說,文化遺產保護,僅僅靠文物部門是不可能真正妥善解決的。必須從全方位入手,全社會聯動,加大宣傳力度和制裁懲罰措施,在提高全民保護紅色文化遺產意識的基礎上,對那些敢于頂風而上的個人和單位,及時采取各種懲治措施,起到足夠的警示作用,以改變目前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的尷尬局面。只有這樣,我們民族的文化鏈條才不會發生斷裂,我們才能夠無愧于歷史和告慰先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數字化,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不求原物長存。”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曾如是說。這是對百余年來社會各界關于是否重建圓明園爭論的最好注解。
      2017-05-04
    • 我國設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本報北京5月12日電(記者邱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12日發布消息稱,經國務院批準,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2017-05-13
    • 我國世界遺產已達50項居世界第二

      記者日前從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通氣會上獲悉:截至目前,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0項,總量位列世界第二;其中世界自然遺產11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文化遺產30項,文化景觀5項。
      2017-05-15
    • 從一碗紅米飯看與農業勞作相關的世界文化遺產

      從一碗紅米飯看與農業勞作相關的世界文化遺產

      2017年4月的一天,在世界文化遺產云南紅河哈尼梯田,我們熱切地捧起那碗剛出鍋的紅米飯,準備犒勞一日的行走。一對外地老夫婦在小店里抱怨。老大爺說,你們的飯太難吃,像石頭一樣硬,咯牙!
      2017-06-23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