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悠久歷史的地方戲在當下多面臨傳承難、傳播難的困境。從推動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的角度出發,山東近年來“對癥開方”,通過培養后備人才、創作文藝精品、搭建演出舞臺等舉措讓地方戲呈現新的發展活力。
推動文藝院團常下鄉、常在鄉
威海乳山市呂劇團青年演員朱濤進團已10多年。他說,常年在農村下鄉演出,雖然很多戲詞張口就來,上臺演出“輕車熟路”,但自己的表演還有很多不規范的地方。9月至10月,山東省文化廳在濟南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全省呂劇青年骨干演員集訓班”,讓朱濤等青年呂劇演員有了提升自我的機會。
“集訓主要有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戲曲理論家講授理論知識,全國京昆名家指導我們的身段,感覺受益匪淺。”朱濤說,通過學習,他認識到以前的表演有太多提高空間,集訓為他以后的演出“緊了弦”。
呂劇等地方戲劇團是山東送戲下鄉文化惠民工程的主力軍。“可以說,地方戲最主要的觀眾就是基層群眾。”山東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張東林說,對地方戲演員的定期培訓,能讓群眾在田間地頭欣賞到一流水平的演出。
除了提升基層院團的演出水平之外,近幾年,山東還大力推動省直文藝院團常下鄉、常在鄉,讓更多精品演出在基層一線接受“檢閱”。
比如今年年初至今,作為山東呂劇的龍頭,山東省呂劇院一直未間斷在社區、農村的演出,有時一周內要連跑3個地市,演出七八場。
山東文化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省地方戲在基層演出超7.8萬場次,觀眾近5000萬人次。
張東林說,地方戲的保護,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人氣”。“精品的節目、有口碑的劇目,我們希望推動它經常下到基層,經常在群眾面前‘露個臉’。只要把地方戲經典的好口碑傳下去,‘人氣’就不是問題。”
全面提供政策保障
11月初,“山東地方戲振興與京劇保護扶持工程”2017年度項目評審結果公示,3部新創劇目、3個新創劇本入選。工程實施辦法指出,該項工程旨在“以目前活躍在舞臺上的各劇種藝術家為骨干,以切實可行的政策為保障,以穩定的經費投入為支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全面加強地方戲與京劇保護扶持”。
“創造各種有利條件”的表述,是山東迫切想強化地方戲保護的真實寫照。
地方劇種要發展,代表性傳承人、代表性劇目不可或缺。為給更多地方戲傳承提供源源不斷的滋養,山東近年來在政策層面及時加以引導,鼓勵基層院團創作精品。如評選地方戲舞臺創作重點選題并加以資助、設立“戲曲名家工作室”培養人才、對演出達到百場或千場以上的地方戲給予資助等。
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張桂林說,系列舉措的出臺,是為了實現預定的目標,即現有全省地方傳統劇種不再減少,已失傳但仍有恢復價值的通過挖掘整理恢復。
山東文化部門對地方戲的高度重視,也得到省政府的支持。
近日,由山東省政府公布的第三屆山東省文化創新獎揭曉,“瀕危劇種保護傳承模式創新”成功入選。專家解讀其獲獎的原因是,該項目總結了基層戲曲單位聯合省級科研機構進行地方戲保護的成功經驗,對全省保護瀕危劇種具有較強的示范意義。
廣闊舞臺讓地方戲放光彩
除了資金、政策、硬件等保障,山東正在為地方戲增加曝光度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
今年初,山東省地方戲曲振興發展示范區在“戲窩子”菏澤市揭牌。示范區由山東省文化廳與菏澤市政府共建,雙方將利用菏澤市的區位、資源優勢,出臺系列扶持政策,探索地方戲曲在基層的創新發展路徑。
菏澤市委副書記、市長解維俊認為,地方戲是繁榮民眾業余文化生活的有效抓手。菏澤市委、市政府未來將把發展戲曲事業作為文化大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加大投入,全面深化院團改革,著力實施精品工程,促進戲曲事業繁榮發展。
菏澤市對地方戲曲的重視,是山東17市的縮影。近年來,山東各市結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服務效能,打造了本地的地方戲振興平臺和品牌。通過定期組織展演、培訓等,地方戲曲呈現出新的發展活力。
“地方戲演出并不過時,演員華麗的服飾、一絲不茍的演出、飽含韻味的唱腔,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濟南市民王煥之表示,自己鼓勵孩子在學校參加戲曲興趣班,周末有時間也會全家出動,到劇院看一場戲曲演出。“畢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地方戲傳遞的忠孝仁義觀念,對孩子乃至當今這個社會都有益處。”王煥之說。
8月,山東省文化廳在濟南舉辦“山東地方戲曲劇種代表性劇目展演”。由于前期進行了大量預熱和宣傳活動,部分演出場次的門票很快售罄。
“理想狀態是,百姓養成了看戲的習慣,且在想消費時有可以觀看的劇目。這就要求兩點,一是有精品劇目,二是增多演出場次。”張桂林說,山東近年來在地方戲保護層面的主要目標就是創精品、多演出。唯有如此,才能充分發揮地方戲的現代價值。(蘇 銳)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