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都是一首詩,那些屹立千年,有悠久歷史和美好未來的文化之城值得每一個人用心去看和感受,值得其他城市思考與借鑒。”中國文聯副主席丹增說。一個城市、地區的文化印記,既是其外在形象與精神內質的有機統一,也體現著經濟增長的軟實力。
過去一年,一批城區文化建設項目,以不同的方式、獨特的視角生動展示當地的人文特色。以上榜的北京市朝陽區為例,2016年朝陽區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收入同比增長12.9%。而致力于探索社區文化建設的天津市河西區,至今已成立13個500平方米以上的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144個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區文體活動室。
重慶市南岸區依托生態,山水林路自成一體,文化建設體現著濃濃的山城風味。今年南岸區將推動以重慶國際馬戲城、故宮南遷博物館、茶園文化藝術中心等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區建設進入快車道,老街區也將經過維修保護,重新向公眾開放。南岸區副區長劉永華表示,未來將進一步以文化自信推進城區建設,“不僅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給別人看,還要有一種胸懷,把世界優秀的文化請進來。”
作為IP的重地,網絡文學市場可謂是近年來文化產業中一股新興力量。從1998年到2017年,網絡文學從一只“隱形的大象”成長為一只“會跳舞的大象”。據統計,目前中國網絡文學讀者已達3.53億。網絡文學的迅猛發展,離不開我國獨有的優勢。作家唐家三少認為,“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龐大的人口基數,碎片化、連載式的閱讀模式,賦予網絡文學獨特的創作根源和傳播特性,尤其是我們的微利模式,更是其他國家無法復制的。”
從在線付費模式到以IP為核心的產業生態系統,網絡文學市場改變了中國文化產業形態。一個全版權運營的網絡文學作品,往往包括電影、電視劇、網劇、手游、頁游、端游、動畫、動畫電影、舞臺劇等10多個版權。
能隨時隨地實現語音輸入和多語種翻譯的科大訊飛曉譯翻譯機、能陪伴孩子聽說讀寫的科大訊飛阿爾法大蛋機器人、進一步延伸人類視覺的康得新裸眼3D技術……2017年,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進行中,各種走在前沿的科學技術正廣泛滲透進文化領域,建構著一個全新的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型社會。
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李鳳亮介紹說,據統計,中國人工智能產業2016年已經突破100億元,預計2017年達到152.1億元。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也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從生產型走向服務型,從簡單肢體動作走向人機交互溝通,尤其是教育陪護型的人工智能產品人氣爆棚,我們的生活方式正在被顛覆。
虛擬現實產業成績同樣亮眼,與各娛樂相關行業的結合尤為深入。對于游戲產業來說,虛擬現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游戲沉浸感和社交互動性。而虛擬現實在影視劇上的運用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科幻題材,新聞、紀錄片、藝術電影等對真實的追求,與虛擬現實技術特點不謀而合。李鳳亮表示,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讓原本冷冰冰的科學技術逐漸擁有溫度。( 陳圓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