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工裝備建設穩中求進 核心競爭力待提升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2-21





      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造船大國,為實現船舶以及海工相關技術裝備在設計、研發、關鍵部件配套以及建造等領域的突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已經成為行業從大到強的瓶頸。


      海工建設持續推進


      今年,我國許多“大國重器”迎來新的重大節點,在全國各船舶生產基地,一批重點海洋工程裝備建造正在穩步推進。


      在位于上海的中國船舶集團江南造船,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艘深遠海大型專業海道測量船正在開足馬力加速生產,實現今年交船目標。


      據悉,該船總長123.6米,設計排水量約7500噸,定員100人,續航力18000海里,入級中國船級社(CCS)。船舶采用GONDOLA結構形式搭載多種先進測量設備,具備DP2級動力定位能力,滿足無限航區要求,是一艘突出專業性、多任務目標、模塊化設計的現代化大型測量船舶。


      該船建成后主要承擔中國管轄海域,特別是南海等深遠海海域海道測量任務,兼顧對深遠海失事船舶、遇難沉船、失聯飛行器等進行應急搜尋掃測任務,以及國際聯合海洋測繪交流工作,是當之無愧的又一艘國之重器。


      另一邊,今年1月21日,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聯合中國船舶工業貿易有限公司為荷蘭SBM OFFSHORE公司建造的第三艘世界獨創的Fast4Ward?“通用型”FPSO(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船)MPF3簽字交付,其設計理念是一艘儲油能力達230萬桶原油的FPSO。該型FPSO能滿足西非、南美等地區的海洋環境條件。


      同時,在上海外高橋造船的海工碼頭,另一項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深海裝備自升式鉆井平臺,目前已經完成升降試驗,轉入各系統的完善保養階段,為整船交付做最后的準備工作。


      除了生產建造的提速,針對特殊任務的船舶調試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深藍”號是我國自主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漁業捕撈加工一體船,也是世界目前最大最先進的漁業捕撈加工一體船。


      據悉,該船總長約120米,型寬21.60米,設計吃水7.3米,設計航速15節,可滿足ICE-A冰區(冰厚度0.8米)及-25℃低溫環境的營運要求,為了配合今年我國首次開展的深遠海漁業資源的科考、捕撈和加工工作,“深藍”號將在今年3月奔赴南極海域進行作業。


      核心競爭力待提升


      海工裝備按照用途一般分為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其他海洋資源開發裝備、海洋浮體結構物三大類。


      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是目前海洋工程裝備的主體。包括各類鉆井平臺、生產平臺、浮式生產儲油船、卸油船、起重船、鋪管船、海底挖溝埋管船、潛水作業船等輔助裝備,占據了全部海工裝備市場份額的九成以上。


      而海工產業鏈條包括咨詢到設計、建造、設備配套直至總包等領域,作為一個需要長期經驗積累的行業,歐美等發達國家憑借在船舶制造業以及海洋探索方面數百年積累下來的經驗造就了一大批行業內頂尖的細分領域企業,在為海上石油鉆探平臺、FPSO、半潛船以及各類海洋工程船提供設計方案、配套設備乃至總包等領域建立起的技術優勢較為明顯。


      中國海工制造業起步較晚,因此盡管在最近十多年里搶占了一部分原本由韓國等把持的中低端市場,但高端設備仍需要依賴于一些歐美企業。


      大部分企業只能制造低端產品,即使能制造高端產品的企業,也不具備自主配套能力,有些產品還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需為此付出高額的專利費。


      業內人士表示,如同造船業一樣,歐美企業總體的趨勢是把高附加值的設備,例如放入鉆井裝備、電氣系統、動力系統以及定位等關鍵設備都攥牢牢握在手中,其他國家即便是能獲得諸如海上鉆井平臺或者大型工程船之類的訂單,其關鍵設備乃至整體方案設計還是要找到那些在不同領域具有很強優勢的歐美企業來做。這一點造船業也差不多,豪華郵輪這樣的高利潤產品歐美船廠自己接單,貨輪之類的雖然都留給了中日韓等國家,但很多船上的裝備自己生產不了或是不夠好,還是要靠采購。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中國海工經過二十多年發展,已經建立起很強的制造能力,在不少領域的配套設備方面都形成了基礎,下一步就是要從傳統的造船業思維中脫離出來,通過專業平臺從基礎的設計、研發到制造、配套全面補短板,從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協同創新破窘境


      高端海工裝備是海洋強國的基石,也是我們國家海洋科技領域存在的短板和痛點,有不少“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強化海洋工程科技創新,提升高端海工裝備的研發能力,事關我國海洋進入探測、開發和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


      高端海工裝備系統集成度高、技術復雜、資金密集,高起點、高投入、高風險、小市場特征明顯。一開始,像外高橋、振華重工類似的中國造船企業絕大部分都是做起重船、鋪管船、海底挖溝埋管船這類輔助裝備,從外圍切入海工裝備制造這一領域的。這對在該領域尚處于入門階段的中國造船企業來說,既屬無奈,也是合理的選擇。


      如今要做強海工裝備,就要努力打造強核心、大平臺、產業化的協同創新模式,提升高端海工綜合研發制造能力。


      目前,國內該領域科研機構各自為戰,研發設計同質化、碎片化、低端化的問題比較突出,高端海工裝備的研發技術創新鏈和產業鏈有兩個需待解決的問題:一個是涉及到底層的基礎性核心技術,需要更加重視產業鏈中后端的研發平臺、技術標準、質量管控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基礎性核心技術和裝備的迭代研發能力;另外一個是頂層系統的集成創新能力,需要加大投入研發力度,聚焦產品化、系統性研發,補產業鏈短板,提高產業化和實用化能力。(本文綜合自央視新聞、華夏時報、企業觀察報、中國水運網等媒體報道)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結構性改革進入沖刺階段

      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結構性改革進入沖刺階段

      近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人民銀行、國資委、銀監會和國家海洋局組織編制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正式印發。
      2018-01-17
    • 海工裝備市場保持溫和復蘇態勢 競爭形勢依然嚴峻

      海工裝備市場保持溫和復蘇態勢 競爭形勢依然嚴峻

      2018年以來,航運市場基本面向好,造船訂單需求或穩中有升,海工裝備市場也保持溫和復蘇態勢,但競爭形勢依然嚴峻。
      2018-08-29
    • 融資租賃能否化解海工裝備過剩產能

      融資租賃能否化解海工裝備過剩產能

      今年以來,全球航運市場基本面向好,海工裝備市場也保持溫和復蘇態勢,但競爭形勢依然嚴峻,產能過剩問題依舊突出。對此,相關行業協會建議,可通過融資租賃或出售優質海洋工程裝備的方式,來消化過剩庫存。
      2018-09-29
    • 發展海洋新材料產業 支撐海工裝備制造

      海洋新材料是指專屬用于海洋開發的各類特殊材料。根據《海洋高技術產業分類》,海洋新材料包括5個技術門類,細分為12類產業。
      2018-11-16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