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結構性改革進入沖刺階段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1-17





      近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人民銀行、國資委、銀監會和國家海洋局組織編制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正式印發。
    haigongzhuangbei
    (圖片來源:互聯網)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已進入世界海洋工程裝備總裝建造第一梯隊。但由于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需求與國際原油價格密切相關,隨著國際油價的斷崖式驟降,全球海工裝備市場規模急劇萎縮,船東接船能力和接船意愿大減,我國海工企業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與此同時,我國海洋強國戰略加快實施,為海工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在“藍色經濟”驅動背景下,中國海工裝備產業正在迅速崛起。面對未來廣闊的市場空間,我國海工裝備企業發展之路何去何從?《行動計劃》明確時間表,意味著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結構性改革進入“最后一公里”的沖刺階段。
     
      A、海工裝備制造業仍處底部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蓬勃發展,對海洋空間和資源的依賴程度大幅提高,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已成為我國經濟再上新臺階的必然選擇。
     
      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基石。近年來,我國造船業訂單量穩居世界第一,并迅速成為海工裝備制造大國。然而,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仍面臨“大而不強”的痼疾,在國際市場遠未真正回暖情況下,缺乏核心競爭力的負面影響仍在持續顯現。
     
      業內人士認為,受國際油價影響以及歐美對海工核心技術的把控,我國海工市場可能仍處于“L型”的底部空間。
     
      根據2017年年初計劃,2017年上半年全球應交付各類海工裝備561艘/座,但實際僅交付112艘/座,交付率為20%。中國方面交付率依舊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17年初我國計劃交付海工裝備401座/艘,截至8月底僅交付61座/艘,全年預計僅有125座/艘可按期交付,將近70%的海工裝備將繼續延期。資金鏈斷裂與海工平臺維保負擔致使許多海工企業喘不過氣來,甚至有很多造船廠被拖垮。
     
      “我們鼓勵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基礎上,對暫時遇到還款困難的優質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企業予以支持。”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應支持符合條件的海洋資源開發企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發行各類債務融資工具,鼓勵面向發展前景良好但遇到暫時困難的優質海洋工程裝備企業開展市場化債轉股。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出臺多項政策助力海工裝備產業發展。2015年5月,國務院公布《中國制造2025》,把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作為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加快推進;同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關于符合《海洋工程裝備(平臺類)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第一批)的公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7家海工企業入圍,引導社會資源向優質企業傾斜,擠壓落后企業生存空間,幫扶船企渡過難關;2017年初,出臺《船舶工業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6-2020)》,進一步明確了“十三五”期間我國海工產業的重點任務、發展目標及相關支持措施。
     
      在此基礎上,《行動計劃》結合新時期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發展需求,充分考慮目前的市場情況和未來發展形勢,注重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注重聚焦政策著力點,注重以發展為導向,兼顧當前和長遠,提出了2017-2020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行動計劃》強調,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要堅持創新驅動、需求導向、扶優扶強、開放融合四項原則,做到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研發設計水平大幅提高、關鍵系統和設備研制能力明顯增強、優強企業實力顯著提升。到2020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專用化、系列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斷加強,產品結構邁向中高端,力爭步入海洋工程裝備總裝制造先進國家行列。
     
      B、提升高端裝備自主設計能力
     
      當前,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已經形成了“歐美設計、亞洲制造”的格局,國內企業在自主研發、設計等關鍵領域仍處于落后位置,國內企業尚未進入到海工裝備產業鏈的上游位置。
     
      目前絕大部分海洋平臺的概念設計、基礎設計都來自國外設計公司,國內建造企業只承擔一部分詳細設計、生產設計任務,在系統研發方面沒有取得實質進展;從核心技術來看,包括鉆井包在內的核心設備和控制系統主要依賴進口,愈發成為國內企業的關鍵短板。海工裝備整體本土化的配套率很低,總體裝備國產率還不到30%。
     
      《行動計劃》要求,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應掌握高端裝備設計關鍵技術,開發若干具備全球領先水平的適合深水和超深水、極地、高溫高壓環境的鉆井裝備和特種作業船,具備概念設計、基本設計能力。突破深水和超深水大型浮式生產儲卸裝置(FPSO)、深水半潛式生產平臺、大型液化天然氣浮式生產儲卸裝置(LNGFPSO)及上部模塊等生產平臺設計建造核心關鍵技術,形成前端工程設計和總裝總成能力。
     
      針對我國海工裝備核心設備和控制系統主要依賴進口的現狀,《行動計劃》提出應大力培育核心優勢配套產品。“通過自主研發、引進專利、合資合作、并購參股等多種形式,重點發展大型錨絞系統、深水起重設備、收放及拖曳系統、升沉補償系統、動力定位系統等通用配套設備與系統”,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相關負責人進一步表示,應大力發展鉆井包、隔水管系統、自升式鉆井平臺升降系統等鉆井裝備關鍵設備與系統;發展油氣處理設備及系統、LNG裝卸系統、天然氣液化及LNG再氣化系統、單點系泊系統、臍帶纜和撓性立管等水下生產系統等海上油氣生產關鍵設備與系統等。
     
      考慮到當前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海上資源開發的重點在深海,關鍵技術與設備的瓶頸也在深海。《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基本掌握深海油氣資源開發裝備的建造技術,裝備經濟性、安全可靠性、環保性、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在部分優勢領域形成若干世界知名品牌;突破海洋礦產資源、天然氣水合物等開采裝備,萬米載人/無人潛水器等譜系化系列探測裝備,島礁/錨泊浮臺信息系統、海上綜合實驗船等感傳一體化海上綜合信息基礎裝備,波浪能/潮汐能、溫差能等海洋可再生資源開發裝備,海水淡化和海水提鋰等海洋化學資源開發裝備的部分關鍵核心技術,極地海洋工程裝備研發能力和技術儲備明顯增強。
     
      “經過多年的產業升級與調整轉型,我國海洋工程技術應朝著高、精、尖領域發展。”有關專家表示。
     
      C、加快培育骨干海工企業
     
      海洋工程行業具有產品要求可靠性高,技術門檻高,資本密集程度高等特點。
     
      目前中國海工產品研發仍處于整個高端產業鏈的低端環節。從海工產業分層來看,由上自下依次是金融企業、配套服務企業、核心設備企業以及船廠企業。中國海工行業里多數是造船廠,接觸海洋工程金融和服務的不多。
     
      近年來,我國海工裝備主要是集中在自升式鉆井平臺和中小型海工輔助船領域,高端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低端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在市場極度低迷狀況下,我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單打獨斗,相互低價競爭,缺乏協同合作,國際化經營能力不足等現象比較突出。此外,營銷理念不足,缺乏整體競爭實力等,都是我國在海工裝備制造方面的軟肋。
     
      “要加大調整重組力度,推動海工裝備制造企業(集團)實施專業化重組、并購以及內部資源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壓減低端過剩產能,提高骨干企業核心競爭力。”上述負責人表示,要圍繞市場需求和前瞻布局,加快產品結構調整。積極延伸產業服務鏈條,拓展以工程服務為主的產業鏈發展新方向,由單一提供產品的發展模式向提供“產品+服務”模式轉變,并逐步向海上施工作業等服務領域拓展。
     
      近年來,國內海工裝備企業可以自主建造新的產品,而且國內海工制造企業格局發生了新的改變、一批新的海工后起之秀在國內和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中國的海工裝備制造業發展不再僅由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團所主導。
     
      在國內海工裝備競爭格局中,中遠船務已經與中船重工同為主要生產企業。在海工輔助船方面,太平洋造船集團、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位列前三名;在設備改裝方面,中遠船務也和中船集團、中船重工齊頭并進。中國海工裝備制造業已經出現群雄并起的苗頭。我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正逐漸走出國門,在世界海工裝備制造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然而,產業鏈布局不完善及配套能力薄弱一直是我國海工裝備業的軟肋,國內企業想要克服這一短板,必須從市場需求出發,立足科技創新,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形成現代化的海工制造業體系。
     
      《行動計劃》提出,著眼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的市場需求,國內海工企業應重點發展經濟型、緊湊型海洋工程裝備、海上油氣設施退役拆解裝備、海洋工程裝備修理改裝,以及FPSO、LNGFPSO、液化天然氣存儲再氣化裝置(LNGFSRU)等市場需求前景相對較好的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及相關模塊。加快發展海上風電場建設與運維裝備、深遠海大型養殖裝備、深海采礦裝備、海上旅游休閑裝備等具備商業開發前景的新型海洋工程裝備。
     
      在去“庫存”方面,《行動計劃》強調需“多條腿”走路。創新商業模式,通過開展基金投資、融資租賃、資產重整、裝備運營等業務,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推動海洋工程裝備交付運營;強化風險管控,通過強化項目全過程風險管控,幫助客戶解決融資和運營租賃等方面的困難,為裝備交付創造條件。
     
      “應在工程設計、模塊設計制造、設備供應等領域發展一批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化分包商,建立產業鏈協作體系,逐步培育海洋工程企業總承包能力。”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海工裝備市場保持溫和復蘇態勢 競爭形勢依然嚴峻

      海工裝備市場保持溫和復蘇態勢 競爭形勢依然嚴峻

      2018年以來,航運市場基本面向好,造船訂單需求或穩中有升,海工裝備市場也保持溫和復蘇態勢,但競爭形勢依然嚴峻。
      2018-08-29
    • 融資租賃能否化解海工裝備過剩產能

      融資租賃能否化解海工裝備過剩產能

      今年以來,全球航運市場基本面向好,海工裝備市場也保持溫和復蘇態勢,但競爭形勢依然嚴峻,產能過剩問題依舊突出。對此,相關行業協會建議,可通過融資租賃或出售優質海洋工程裝備的方式,來消化過剩庫存。
      2018-09-29
    • 發展海洋新材料產業 支撐海工裝備制造

      海洋新材料是指專屬用于海洋開發的各類特殊材料。根據《海洋高技術產業分類》,海洋新材料包括5個技術門類,細分為12類產業。
      2018-11-16
    • 海工裝備建設穩中求進 核心競爭力待提升

      海工裝備建設穩中求進 核心競爭力待提升

      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造船大國,為實現船舶以及海工相關技術裝備在設計、研發、關鍵部件配套以及建造等領域的突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已經成為行業從大到強的瓶頸。
      2022-02-21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