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工裝備市場保持溫和復蘇態勢 競爭形勢依然嚴峻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8-29





      2018年以來,航運市場基本面向好,造船訂單需求或穩中有升,海工裝備市場也保持溫和復蘇態勢,但競爭形勢依然嚴峻。


      海工裝備成交量低位回漲


      2018年上半年,得益于油價攀漲,全球海洋工程裝備運營市場延續2017年下半年以來的溫和復蘇態勢,裝備利用率進一步抬升,行業繼續優化整合。


      隨著油價持續走高,無論是金融圈的銀行保險和券商,還是油氣田作業者,開發商,包括鉆井和海上工程承包商、主流業者重回市場的步子逐漸邁大,擱置的項目慢慢浮出水面,業界有觀點認為,全球海工市場隨著油價的逐漸穩定緩慢復蘇。


      不過,今年裝備建造市場依舊整體表現低迷,過剩的裝備供應導致新訂單缺乏孕生基礎,新造需求極為有限。2018年上半年全球累計成交各類海洋工程裝備36艘/座、53億美元,以金額計,同比下滑約23%,延續2017年以來的成交水平,雖較2016年明顯提升,但依舊處在歷史低位。


      此外,海工裝備新建價格低位波動。建造企業巨大的開工缺口以及近乎消失的新造需求導致市場競爭極為激烈,買方市場對裝備新建價格形成嚴重的壓制。2018年6月,自升式鉆井平臺新造估計為1.5億美元,較年初減少約500萬美元,超深水鉆井船新造估價為4億美元,2017年年底以來未曾變動。惡劣海況半潛式鉆井平臺方面,受北海區域需求增長驅動,克拉克森新建估價為5.13億美元,較年初增長6500萬美元,但從實際成交來看,吉寶遠東船廠承接的半潛式鉆井平臺價格也僅為4.25億美元。海工船方面,新船估價也基本與年初持平。


      浮式生產平臺活力不減


      浮式生產平臺市場活力不減,海工船和鉆井平臺均有少量訂單生成。油價的持續攀漲以及油氣開發成本的大幅壓縮使得油氣公司對眾多海上油氣項目實現商業開發的信心愈加堅定,不僅之前被擱置的項目重新上馬,很多新的項目也在加速推進,浮式生產平臺訂單陸續釋放。


      今年上半年,全球累計成交浮式生產平臺訂單9艘/座,包含4艘FPSO、1座圓筒形FPSO、1座半潛式生產平臺、1艘浮式LNG生產裝備以及2艘FSRU,合計金額34億美元,占到全球海工裝備成交總金額的64%。


      海工船方面,非油氣用途海工船訂單成為主角,將上半年成交量推升至26艘/座,合計14.8億美元,占據上半年全球海工裝備成交總量的28%,同比增長約14%。其中,海上風電、海上工程施工、海上救助打撈等非油氣用途船型累計成交18艘/座,合計11.6億美元,占據海工船成交總金額的近八成。


      鉆井平臺方面,盡管市場過剩形勢嚴峻,但是由于新建價格極低,部分船東考慮借機升級優化船隊結構,同時受新技術新設計驅動,少量訂單也在孕生。上半年,吉寶遠東船廠承接1座半潛式鉆井平臺,這是2016年年中以來全球首座鉆井平臺訂單。


      海工市場中新強勢“越界”


      今年上半年,中新強勢“越界”,韓國份額受中新兩國侵蝕。原本以自升式鉆井平臺為主的中國和新加坡隨著市場需要不斷加大對浮式生產平臺訂單的爭搶力度,聯合工程設計企業廣泛參與全球范圍內的項目招標,以成本和價格優勢獲得相當數量的訂單。


      中國方面,2018年上半年累計承接生產平臺訂單4份,加上15艘海工船訂單,總接單金額達到24億美元,全球占比為45%,位居全球首位,同比也增長44%。


      新加坡方面,上半年累計接單17億美元,全球占比為31%,位居中國之后,接單額遠高于2017年同期。


      韓國方面,由于在其優勢的浮式生產平臺領域遭到中國和新加坡的夾擊,2018年上半年僅承接1艘浮式LNG生產裝備和1艘FSRU訂單,合計金額約7億美元,同比大幅下滑84%,市場份額僅剩14%,被中國和新加坡遠遠甩在身后。


      建造市場創傷有待愈合


      未來一段時間,國際經貿發展形勢仍相對穩健,盡管受美國“貿易霸凌主義”影響,相關貿易將受到影響,但非貿易爭端國家之間的貿易以及全球轉運貿易將受到一定程度刺激,再加上東南亞等發展中經濟體的持續高速發展,全球海運貿易總需求仍將平穩增長。


      作為海工市場的核心驅動因素,國際油價目前存在強有力支撐,即使美國頁巖油增產的下拉力始終存在,但油價很難再出現明顯下滑,和大幅壓縮的開發成本一起支撐海洋油氣開發活動的進一步增長,帶來更多的裝備需求。同時考慮到市場兼并整合帶來的老舊裝備出清,運營市場供需關系將繼續改善,利用率繼續抬升。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市場仍未完全走出供應嚴重過剩階段,短期內租金水平難有實質性的反彈。


      受制于供應過剩和手持訂單規模龐大,短期內鉆井平臺和油氣用途海工船新造需求仍將微小,以浮式生產平臺和非油氣用途海工船訂單為主的訂單結構將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延續。盡管浮式生產平臺新訂單可觀,但是由于門檻較高,只有大型企業才能進入,中小型企業難以受益。同時,更多的企業進入將使得浮式生產平臺領域競爭不斷激化,壓低訂單利潤水平。因此,對于建造企業而言,未來一段時間仍是創傷愈合期,接單難、交付難、盈利難等問題難以徹底消除。


      編后


      油價回升、海工裝備的成交額出現低位回漲固然令人欣喜,但是整個海工運營市場的競爭仍然十分激烈,新船價格持續低迷,海工運營商經營風險居高不下,供需關系遲遲不能得到緩解,供應過剩的矛盾依然嚴重。因此,海工企業欣喜之余,仍需努力。


      化解過剩產能,尋找新的突破口成當務之急。而非油氣裝備有望成為海工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深遠海養殖業就十分“時髦”,且海上采礦船、海上風電安裝裝備等的市場需求也日益擴大。海工企業應抓住機遇,堅持自主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在國際產能合作政策的指導下,向需求國出口經濟、高效、環保的新型裝備,才能實現逆勢發展。(宋歌 李潔瑤 張淼)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結構性改革進入沖刺階段

      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結構性改革進入沖刺階段

      近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人民銀行、國資委、銀監會和國家海洋局組織編制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正式印發。
      2018-01-17
    • 融資租賃能否化解海工裝備過剩產能

      融資租賃能否化解海工裝備過剩產能

      今年以來,全球航運市場基本面向好,海工裝備市場也保持溫和復蘇態勢,但競爭形勢依然嚴峻,產能過剩問題依舊突出。對此,相關行業協會建議,可通過融資租賃或出售優質海洋工程裝備的方式,來消化過剩庫存。
      2018-09-29
    • 發展海洋新材料產業 支撐海工裝備制造

      海洋新材料是指專屬用于海洋開發的各類特殊材料。根據《海洋高技術產業分類》,海洋新材料包括5個技術門類,細分為12類產業。
      2018-11-16
    • 海工裝備建設穩中求進 核心競爭力待提升

      海工裝備建設穩中求進 核心競爭力待提升

      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造船大國,為實現船舶以及海工相關技術裝備在設計、研發、關鍵部件配套以及建造等領域的突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已經成為行業從大到強的瓶頸。
      2022-02-21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