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和“十五五”謀篇布局之年,我國石化行業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越趨嚴峻復雜。近年來,我國大宗基礎化學品和通用材料產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但面臨國際市場低迷、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現狀,“內卷式”競爭加劇,供過于求矛盾突出、產品價格持續下降,2023年全行業利潤下降20.7%,2024年再降8.8%。
如何突破增長困境,破除“內卷式”競爭,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在4月28日召開的2025石化產業發展大會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李云鵬說,在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大背景下,石化行業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一是堅持創新驅動、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二是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綠色低碳轉型,三是推進智改數轉、培育發展新動能。大會上,眾多業內專家和企業代表深入探討石化行業未來發展之路。本版整理部分觀點以饗讀者,敬請關注。
供需矛盾突出,行業“內卷”加劇
供過于求矛盾突出、產品價格持續下降,2023年全行業利潤下降20.7%,2024年再降8.8%。行業虧損下的投資擴能仍十分積極,加劇了過剩、加大了風險。未來新建項目應以高端化、差異化為目標,優化下游產品結構、加快高端化延伸。
2024年,石油和化工行業實現營收16.2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1%,但利潤總額7897.1億元,比上年下降8.8%。其中,油氣板塊營收和利潤分別增長1.5%和12.4%,但化工板塊營收增長4.6%、利潤下降6.4%,煉油板塊虧損,行業整體效益下滑明顯。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偉善說,我國大宗基礎化學品和通用材料產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但面臨國際市場低迷、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現狀,“內卷式”競爭加劇,供過于求矛盾突出、產品價格持續下降,2023年全行業利潤下降20.7%,2024年再降8.8%。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2025年重點預警行業與產品包括:原油加工能力增長,產能利用率下降;丙烯產能擴張,產業鏈整體呈現供需失衡;燒堿盈利良好,耗氯產品效益低迷;純堿開工率維持高位,效益大幅下滑;鈦白粉產能增速放緩,出口面臨反傾銷;BDO(1,4-丁二醇)產能快速擴張,全行業虧損加劇;合成樹脂產能快速增長,市場風險增大;有機硅產能增長迅速,行業虧損經營;聚醚多元醇開工率低,利潤大幅下降;部分農藥產品產能利用率低。
例如,2024年丙烯產能增長9.1%,產量增長12%,進口下降15.5%,需求增速不及供應,價格下滑,全行業呈虧損狀態,且產能還將繼續較快增長,目前擬在建項目38套,產能超過2000萬噸/年。丙烯下游多數品種供應已飽和,2024年聚丙烯、環氧丙烷、丙烯腈均呈虧損狀態。
再如,2024年合成樹脂尼龍66產能增長達53.7%,且規劃產能是現有產能的3倍,但未來實際消費增速不超過10%;ABS(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產能增長18.9%,由于下游家電行業不景氣,價格下行,2023、2024年全部是虧損銷售,但未來新增產能仍較大。PBAT(生物降解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方面,由于國內可降解塑料推廣應用嚴重不及預期,PBAT供需出現嚴重失衡,2024年開工率不到20%,企業全面虧損。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行業虧損下的投資擴能仍十分積極。2019~2024年5年間全國有機硅產能增長達1.4倍,供應增長過快,價格持續下滑,大部分企業均虧損,但2025~2030年擬擴建單體項目仍很多,如全部建成投產,2030年產能將比2024年再增長1.5倍。聚醚多元醇2024年產能增長20%,開工率不到50%,但未來產能將再增長60%,開工率將長期低迷。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建議,對丙烯、環氧丙烷、聚氯乙烯、有機硅單體等高風險的石化化工產品應審慎投資,提高新建項目的工藝先進性、安全性、環保性,深入分析下游產品鏈及目標市場,科學評估項目綜合競爭力,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及產能集中投放對市場造成巨大沖擊。未來新建項目應以高端化、差異化為目標,優化下游產品結構、加快高端化延伸,探索有特色、有競爭力的高端化發展路徑。重點推進聚乙烯、聚丙烯等大宗合成材料產品牌號及質量高端化升級,推進溶聚丁苯橡膠、稀土順丁橡膠、低順順丁橡膠、鹵化丁基橡膠等依賴進口的產品生產技術提升和產業化,滿足國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需要。
同時,要加強綠色低碳發展投資。鼓勵綠色低碳工藝技術裝備的研發投資和產業化項目建設,推動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提高先進生產力的比重,促進可持續發展。鼓勵二氧化碳利用制高值化學品。支持現有產能的綠色低碳技術改造,用先進綠色工藝技術和裝備改造提升現有裝置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提升企業競爭力。支持新能源產業與石化產業耦合發展。
企業未來發展,要識我之勢、謀我之事
石化產品價格與原油價格相關性被破壞,由成本推動為主變為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石油化工轉型主要方向是:減油增化,成品油最小化;原料多元,引進輕烴原料;產品高端,提高附加值;產業集聚,建設煉化一體化大型基地。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行政總監鄭寶山說,要理性分析產能結構矛盾,區分不同情形多角度分析,準確研判產業盈利能力。近兩年,原油價格高位震蕩,平均價格在80美元/桶以上,石化產品價格與原油價格原來的相關系數在0.9以上,但這兩年相關性被破壞,是供求關系決定價格,不再是成本推動型為主。目前,80美元/桶油價下乙烯價格與50美元/桶油價下乙烯價格相同,導致乙烯全行業虧損。
“十五五”是我國由石化大國向石化強國跨越的關鍵階段,石油和化工行業重點任務是:行業供給穩步優化,合理控制基礎產品新增產能,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學品;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加快布局石化化工行業新質生產力;綠色水平持續提高,資源能源效率提升,污染物、碳排放強度下降;數智轉型廣泛深入,開展智能工廠建設;產業布局持續優化,持續推進園區化,東中西部均衡發展;爭創世界一流企業。
面對成品油達峰,石油化工轉型的主要方向是:減油增化,成品油最小化;原料多元,引進輕烴原料;產品高端,提高附加值;產業集聚,建設煉化一體化大型基地。
提高乙烯產業鏈競爭力,要推進產業鏈一體化發展,通過使用新原料和新工藝路線實現原料低成本化,通過生產高附加值下游產品實現差異化競爭,通過裝置規模大型化降低固定成本。
我國2023年PX(對二甲苯)、PTA(精對苯二甲酸)、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產量分別占全球的57%、80%、72%,是全球芳烴產業鏈的主要參與者和領導者。當前,全球人均紡織品消費量差異極大,仍有較大發展潛力。從PX終端消費領域紡織服裝產業發展來看,全球紡紗及服裝制造產業總體經歷了歐美向亞洲、拉美的遷移過程,在亞洲內部也經歷了從日韓向中國再向東南亞、南亞、中亞的逐步擴散進程。從供給側分析,我國PX產業規模全球遙遙領先,未來仍將保持穩健發展;從需求側看,我國經濟總量仍在不斷提升,居民終端消費還有較大增長空間,隨著國內城鎮化率進一步提高,國內紡織服裝、包裝材料等人均消費量仍將保持一定增長。綜合上述因素,我國PX消費量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化工新材料方面,2024年整體自給率81%,但高端聚烯烴僅49%、電子化學品72%。化工新材料供應短板原因:一是供應絕對短缺,生產技術門檻高,我國不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國外技術轉移嚴格限制;二是產能釋放不足,現有生產技術水平低,只能生產中低端牌號,產品質量無法滿足需求,產品生產成本高,競爭力不強;三是應用技術薄弱,材料改性重視不夠,市場推廣受限,部分應用領域認證準入門檻高、時間長;四是關鍵原料制約,材料本身的合成工藝較成熟,技術易得,原料存在短缺隱患;五是市場推廣不力,用于國防航天等特定用途的新材料目前用量小,不具備經濟生產規模,民用后具有想象空間,但產品成本高,開發與推廣投入大,風險高;六是替代不及預期,原料路線替代和材料體系替代市場預期前景好,但實際推廣緩慢,成本高,且缺乏實質有效的政策支持。
綠色燃料包括綠醇、綠氨、綠色航煤等,發展的卡點:一是碳源供應與成本,生物質收集成本高,收儲、處理、運輸環節成本加成高,市場價格不穩定,質量難以保障,市場價格超過500元/噸,部分地區在700~1000元/噸;二是關鍵技術成熟度,技術基本成熟,產品質量基本可行,但技術水平存在優化提升空間;三是應用場景局限性,產業布局需充分考慮運輸條件,以及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四是溢價市場成熟度,市場價格不確定性,生產企業缺乏議價權。
鄭寶山說,石油和化工企業要充分分析行業吸引力和自身競爭力,識我之勢、謀我之事,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最終勝出。
產品全面過剩情況下催化裂化的未來
催化裂化是煉油產業中最重要的二次加工工藝之一,未來原料將更重,產品以汽油和低碳烯烴為主,不出柴油,多產油漿,焦炭選擇性不上升。可靈活調整汽油和低碳烯烴產率。應增加一套輕烴轉化裝置處理碳四到碳六的烴類。
我國煉油產能上限是10億噸/年,燃油需求目前已達峰,原油加工量預計在2028年達到8億噸的峰值,2040年開始下降,2050年后大幅下降,2060年后原油加工量約3億噸,主要用于生產化學品及材料。面對巨大的煉油產品結構調整壓力,未來10年汽柴油減量和乙烯料需求增長如何匹配?用什么來彌補油品失去的終端市場?
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董事長、總經理、院長李明豐說,煉油業務的發展趨勢,一是研發低成本煉油技術,包括組分煉油,其關鍵是通過分離優選原料分子;靈活煉油,如靈活催化裂化、靈活加氫裂化及輕烴轉化;能源高效利用技術,如優化方案、裝備等。二是油轉化,如將直餾柴油做乙烯料,催化柴油做芳烴料,多產乙烯料、芳烴料的加氫裂化。三是油轉特,如生產潤滑油基礎油及特種油,負極焦(軟碳)、硬碳,增加瀝青的原料品種、生產特種瀝青等,稠環芳烴的利用單單依靠加氫裂化還不夠。四是油品質量升級,研究國VII排放標準下的國VII汽柴油標準,根據標準變化研究煉油技術問題,如汽油干點變化、多環芳烴指標變化的影響等。五是使用低碳綠色原料,如利用廢塑料生產再生塑料,利用生物質生產可持續燃料。六是各專業領域持續創新,包括催化裂化、重整、芳烴、加氫等。
催化裂化是煉油產業中最重要的二次加工工藝之一,所用原料包括蠟油、加氫渣油等,主產品包括催化汽油、催化柴油、液化氣,副產品有干氣、油漿、焦炭等。催化裂化主要裂化的是烷烴、芳烴/環烷烴中的烷基側鏈,以及環烷烴的開環,從分子結構看,更容易生產汽油和丙烯。
未來,汽柴油的消費量顯著下降,乙烯、丙烯需求量還有增長空間,但丙烯當前產能已經過剩。在全面過剩情況下,催化工藝生產汽油有優勢;隨著丙烷價格上升,丙烷脫氫路徑逐漸衰落,將逐步空出近29%產能,由重質油生產丙烯的催化裂化工藝有一定競爭力;催化工藝生產柴油沒有競爭力;催化工藝生產乙烯沒有成本優勢。
從原料端看,未來催化裂化原料中減渣(含有較高硫、氮、金屬等雜質的重質組分)比例大概率將增加。
從產品端看,催化干氣中乙烯用作苯乙烯原料,但苯乙烯市場飽和,因此催化工藝多產乙烯沒有意義。如果打通流程,使催化干氣去蒸汽裂解的后分離系統,則生產乙烯、乙烷價值很高。液化氣和輕烴,可以通過轉化裝置生產汽油或乙烷、丙烷等,如果足夠靈活,還可以在非臨氫條件下,輕烴通過脫氫裂解生產乙烯、丙烯等。催化柴油在柴油生產方案中負面影響巨大,可以直接回煉或縮聚回煉生產焦炭和油漿,或者縮聚做低硫船燃、碳材料前驅體。催化油漿原來屬于低價值副產品,現在可以用于碳材料的原料、低硫船燃調配。
綜上,李明豐認為,未來催化裂化的地位不會動搖。原料將更重,只經過選擇性加氫脫金屬,生產低金屬催化裂化原料,不過度關注殘炭。產品以汽油和低碳烯烴為主,不出柴油,多產油漿,焦炭選擇性不上升。可靈活調整汽油和低碳烯烴產率。應增加一套輕烴轉化裝置處理碳四到碳六的烴類。
轉自:中國石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