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數字產業實現良好開局,主要指標增速加快,創新成果加速涌現,新興動能不斷增強。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數字產業實現業務收入8.5萬億元,同比增長9.4%,增速較上年同期提升4.4個百分點。
數字產業是指提供與數字技術相關產品和服務的產業,主要涵蓋電子信息制造、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通信、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等四大行業,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基礎支撐。近年來,我國數字產業持續蓬勃發展,2024年我國數字產業業務收入達35萬億元,同比增長5.5%。
數字產品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 產業帶動作用凸顯
在“人工智能+”的驅動下,我國數字產業發展新動能不斷涌現,數字產品制造業加快發展。今年以來,科技企業加快推出AI眼鏡等智能硬件,AI手機、AIPC出貨量占比快速提升,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新興領域投融資保持較高熱度。一季度智能可穿戴設備、無人飛行器、智能車載設備行業收入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在市場需求回暖和“兩重兩新”政策拉動下,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數字產品制造業加快發展,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一季度規模以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5%,高于同期工業5個百分點;4月,全國規模以上數字產品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其中集成電路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1.3%。
多地數字產業實現爆發式發展,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一季度,全國24個省份數字產業收入實現正增長,其中10個省份實現兩位數增長。在“杭州六小龍”的帶動下,浙江省機器人產業實現蓬勃發展,一季度全省筆記本計算機、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70.2%、54.1%、47.6%、26.2%。在電子信息產品制造等產業的帶動下,上海市一季度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3.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4.3個百分點,成為上海經濟發展的亮點。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成為支撐廣東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力軍”,貢獻了規上工業增速4.0個百分點。
數字經濟發展創新高 核心產業收入增長13.4%
數字產業加快發展的勢頭是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4月,我國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5.3%和13.4%。其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銷售收入與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比高出7.8個百分點。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創新引領作用不斷增強。一季度,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8.3%,其中核心產業增長9.7%。信息服務業、金融業和工業三個行業占全市GDP的比重合計超過一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接近八成。其中,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成為首要支柱行業。江蘇一季度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1.4%,比去年全年提升0.7個百分點,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以17.4%的增速領跑,電子計算機、儀器儀表及智能裝備同比分別實現11.2%、11%和10.4%的亮眼增長。
各地也紛紛發力數字產業,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山東省聚焦超高清視頻、虛擬現實等核心領域,推動視聽電子產業高質量發展,一季度,全省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8.6%,高于全國17.1個百分點。遼寧省積極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特別是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等重點行業,一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9%,高于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7.3個百分點。廣西各地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帶動先進制造業持續發展,一季度,廣西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0.1%,比上年全年加快27.3%。
以人工智能為發力點 撬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9.4%的背后,涌動著人工智能助力數字產業發展的新動能,也帶來了新技術新應用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新機遇。
在數字經濟加快發展的浪潮中,各地競逐“人工智能+”賽道,密集出臺相關支持政策,以人工智能為發力點,撬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今年以來,各地紛紛結合自身的產業發展特色,明確發展目標。天津市提出,到2027年,在圖形處理器(GPU)、AI操作系統、AI服務器、具身智能等領域技術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培育30個人工智能應用標桿場景,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底層技術創新策源地和賦能應用引領區。浙江省提出,打造高能級萬億產業生態,加快構建覆蓋芯片、服務器、系統軟件、云平臺、大模型、智能終端等全產業鏈的人工智能發展格局。
杭州人工智能企業達569家,利潤總額占全省超七成,形成涵蓋“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的完整產業鏈條;廣東1500家人工智能核心企業組成創新矩陣,2200億元的產業規模托起“廣東智造”脊梁……人工智能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正在顯現。(記者 蘇德悅)
轉自:人民郵電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