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絲織造行業升級方向:創新為核 強化品牌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6-02





      結構優化、創新提升、綠色發展是我國長絲織造行業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主題。
     
      日前,“中國長絲織造協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化纖織造產業發展研討會”在江蘇海安縣召開。會議就我國長絲織造產業當前的運行態勢、凸顯的新變化和未來升級方向進行了深入分析。
     
      本次會議由中國長絲織造協會、海安縣人民政府主辦,江蘇海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承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徐文英,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經濟學家左小蕾,中國長絲織造協會會長王加毅、副會長廖夢虎,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賀燕麗,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韓平等嘉賓,以及來自江蘇盛澤、浙江長興等國內知名織造產業集群地的企業代表數百人共同參加了會議。
     
      長絲織造行業凸顯五大變化
     
      李陵申在會上指出,紡織工業是我國傳統支柱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和創造國際化新優勢的產業,是科技和時尚融合、生活消費與產業用并舉的產業。“十三五”期間,要繼續推動傳統紡織產業向科技產業、時尚產業和綠色產業轉變,使我國紡織產業成為先進的制造產業、時尚產業、科技產業。
     
      長絲織造行業作為我國紡織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正堅持創新驅動,加快科技、時尚、綠色發展的轉型升級步伐。
     
      王加毅指出,2016年我國長絲織造行業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出口形勢向好,投資積極。全年長絲織物總產量為448億米,同比增長3.5%,增速比上年提高1.58個百分點。據各集群統計,2016年,盛澤、長興、秀洲、龍湖、泗陽、平望6地長絲織物產量累計為302億米,同比增長5.7%。其中,長興、泗陽兩地的化纖長絲織物產量增速分別超過14%和21%。2016年,我國長絲織物累計出口117.28億美元,同比增長1.0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77個百分點,實際出口量為128.36億米,同比增長10.7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8.44個百分點。化纖長絲織物出口形勢略優于大紡織行業,為支撐紡織業出口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6年,我國規模以上化纖織造及印染精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08%,增速比上年同期增加3.17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7%,增速比上年同期減少2.65個百分點,利潤率為5.10%。
     
      “與其他織造行業相比,2016年長絲織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雖不如麻織造業快,但領先于其他行業,利潤總額增速也僅次于毛織行業位居第二。這表明,隨著化纖織造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化纖織物的替代性明顯增強,但利潤率仍須進一步提升。”王加毅說道。
     
      王加毅重點指出,近年來,我國長絲織造行業的運行出現了不少積極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優勢資源進一步集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部分不規范的家庭小作坊式企業被淘汰,而市場駕馭能力強、技術力量雄厚、資金雄厚的企業持續做大做強,市場資源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長絲織造全行業進入紡織行業500強的企業有50家,行業結構調整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二是技術改造穩步推進,裝備水平得以提升。許多織造企業在市場需求不振、企業贏利下降的情況下,不再做擴增產能的大規模投資,而是對原有設備進行分期、分批的淘汰、更新,這種“量力而行、小步快跑”的技術改造模式提升了整個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滿足了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三是綠色環保措施基本普及。雖然化纖長絲織造行業對水資源的消耗較大,但是目前污水處理措施已基本普及,中水回用率從過去的不到50%提升到了約70%,基本實現了全行業噴水織機廢水“零排放”。行業內大部分骨干企業根據自身條件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生產廢水處理與中水回用裝置。據估計,在長絲織造產能有所增加的情況下,行業生產污水排放量下降了20%,新鮮水取水量下降了25%。
     
      四是積極探索延伸產業鏈。處于產業鏈中間環節的長絲織造企業,近兩年上聯化纖,下聯印染、服裝,積極探索打通產業鏈,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部分織造企業直接銷售色坯布的比例提高到了約70%,部分織造企業與上下游品牌企業建立了協同開發產品的戰略聯盟,部分織造企業采取合資模式上印染,甚至投資服裝或家紡設備,將產品由白坯布轉為終端消費品。
     
      五是產品開發更加豐富。近年來,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產品檔次、規避常規大路貨,通過產品開發形成競爭優勢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長絲織造企業認可。比如,吳江漢通紡織推出了T400和氨綸雙彈性面料,江蘇聚杰微纖集團推出了無塵靜電超細旦擦拭面料。
     
      把握好科技、時尚、綠色發展大方向
     
      我國化纖長絲織造業的產業結構調整近幾年不斷深化,產業調整步伐加快。而在這個過程中,行業也面臨著一些現實問題。“十三五”期間,應從多個方面入手繼續推進行業轉型升級。
     
      王加毅指出,這些問題包括庫存壓力不減、中小企業管理不規范、污水處理質量不高、創新能力不足、品牌建設投入不足等。針對此,下一步,長絲織造行業的升級發展要著重從以下幾方面推進。
     
      一是要堅持創新驅動,使企業實現以產品可持續創新為標志的全面技術進步與提檔升級。產品開發與創新是企業實現產品檔次提升、增加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的不二選擇。產品開發與創新能力的強弱,是企業技術水平與管理能力如何的綜合體現。在紡織面料產品創新方面,化纖長絲織造行業具有活力和優勢。伴隨著化纖原料的衍變,通過織造、印染、后整理技術的調整,結合長絲與短纖交織的選擇,化纖長絲機織物產品創新具有廣闊的空間。
     
      二是繼續加快品牌建設。“一方面,國內外許多知名服裝品牌公司急于尋找優秀、可靠的面料供應商,以期達到穩定貨源質量、聯合開發新產品的目的。另一方面,面料生產企業又在急于尋找穩定可靠的買家,以期達到優質優價、回款有保障以及能夠協同開發新產品的目的。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可能錯綜復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面料生產企業注重內功修煉,卻往往缺乏與下游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的意識,缺少對于品牌的戰略策劃與運作支撐。因此,繼續加快品牌建設是行業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任務。要以技術創新推動產品創新和品牌差異化,更好地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時尚化的消費新需求。”王加毅強調。
     
      三是繼續推進節能減排。當前,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措施已經基本成為我國長絲織造行業的共識,通過企業自建或集群統建污水處理設施,基本上解決了污水處理和中水回用問題。接下來,行業要集合多方面力量,進一步降低污水處理成本,最終實現全行業污水零排放的目標。同時,要積極推廣節能電機、車間LED照明、噴氣織機空壓系統能源優化、電能質量治理等節電技術,推廣鍋爐節氣技術,通過改進生產工藝,節約原材料消耗技失。
     
      四是合理安排企業融資,規避財務風險。王加毅指出,對外舉債是構成部分長絲織造企業金融風險的來源。在行業里,賒銷現象大量存在,3個月回款是正常現象。要解決這一問題,根本在于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產品品質,加強品牌建設,實現強強聯合,從而規避賒銷風險。王加毅提醒企業,要規避金融風險,還要避免盲目投資。同時,企業不要用流動資金的貸款去做固定資產投資。
     
      對于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王加毅很看好。他指出:“作為產品應用范圍較廣的長絲織造產業,未來在農業、醫用、國防、航空航天和汽車等領域都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我國化纖新材料和功能性面料產品不斷涌現,為產業發展增添了活力。同時,消費升級帶來了個性化、人性化、專業化、精準化、時尚化、功能化、品牌化等消費需求的新變化,加之產品創新搶占市場高地的機制,對紡織產業提出了更高要求,這都將為長絲織造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總體來看,創新是動力,是行業實現轉型升級的核心力量,走科技、時尚、綠色發展之路是長絲織造行業轉型升級的大方向。”(本報記者同黎娜)
     
     


      轉自:中國紡織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轉型見效慢 品牌集合店是鞋企渠道突圍方向?

      在消費升級、品牌老化等因素的影響下,國內鞋業尤其是國產女鞋公司確實多多少少陷入到了低迷的窘境。如何挽回消費者的心,讓業績逆勢而升成為了這些品牌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2017-03-24
    • 百貨業發力自有品牌要邁幾道坎兒

      零售行業已進入“戰國時代”,各種業態相交混戰。隨著超級市場、購物中心和網上購物等新型零售業態的興起與迅猛發展,傳統百貨商店受到了巨大沖擊。其中,一些自有品牌的發展更是面臨著諸多挑戰。
      2017-06-23
    • 互聯網電視品牌陷入低谷 敢問路在何方

      互聯網電視品牌陷入低谷 敢問路在何方

      從2013年起,中國智能電視開始高速增長。2014年以樂視為代表的互聯網電視品牌興起,且銷量如同火箭般飛速增長。在隨后的三年里互聯網電視品牌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2017-08-31
    • 智能手機的巨變10年:中國品牌已成為主導力量

      智能手機的巨變10年:中國品牌已成為主導力量

      CounterpointResearch數據顯示,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在全球的市場份額達到創紀錄的48%。毫無疑問,中國品牌已成為主導力量,削弱了蘋果和三星的市場份額。
      2017-09-18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