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業轉型路徑讓“中國制造”輕裝上陣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6-21





      在日前舉辦的2017中國制造創新發展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石軍表示,要真正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加大降成本力度,真正減輕企業負擔,讓中國制造輕裝上陣。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減負”,中國制造企業如果還背著不必要的“包袱”,將會再次落后。

    (資料圖片 來源于網絡)
     
      “資本逐利于資本市場,擠壓了制造業的發展空間。振興實體經濟,重點在制造業、難點也在制造業。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文化自信是精神,工匠精神是靈魂,自主創新是推手,智能轉型是路徑,國家品牌是標志。”志高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李興浩說。
     
      降低企業成本
     
      “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原材料、土地等要素成本快速攀升,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制造企業的成本。”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司長羅文說,以人力成本為例,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預測,中印兩國制造業每小時的勞動力成本之比,將從2012年的138%上升至2019年的218%。
     
      李興浩認為,當前國內制造業整體面臨下行壓力,包括資金、勞動力等要素紛紛從制造業領域抽離,資源環境約束和出口市場低迷、科技創新能力嚴重不足等。“許多制造業企業發展遇到瓶頸,利潤率不斷下滑,部分行業甚至面臨全行業虧損局面,越來越多企業家離開了制造業。”李興浩說。
     
      據測算,目前工業行業平均利潤率在6%左右,但銀行業利潤率卻接近40%,是工業行業的近7倍。江蘇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志彪指出,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不強,虛擬經濟利潤太高,形成了對資源的強大吸附,拉高了實體經濟成本。
     
      著名經濟學家、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高尚全說,全球化時代,中國制造要正確面對國際降稅的“沖擊波”,通過改革創新讓稅收更規范透明,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為制造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石軍表示,降低企業成本需要打好改革創新組合拳,概括起來就是“一停七降三創新”。“一停”是指停止增加企業成本的其他項目。“七降”是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成本、融資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勞動力成本、用地成本。“三創新”是指創新企業經營機制、創新政府管理機制、創新中介培育管理機制。
     
      告別“拿來主義”
     
      “科技每一次重大突破,往往都會帶來一系列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運用這些先進技術對傳統產業實行改造,有利于提升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成本,促進傳統產業向高端化發展。”羅文說。
     
      李興浩認為,過去企業大多奉行“拿來主義”,如今必須告別模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智能制造為核心,推動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等的創新,使創新成為推進制造強國建設的核心力量,最終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成為世界優質產品的標志。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封凱棟表示,中國制造業要改變大而不強的局面,必須靠自主創新。當前,中國制造正向“中國智造”轉變,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都在嘗試升級工業經濟平臺來重新獲得對制造業的控制權,這將帶來智能制造全球版圖及利潤的重新劃分。中國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轉變,因為新一輪后發國家以“低成本制造”模式崛起,正逐步侵蝕中國制造原有的領地。
     
      “放眼全球,無論是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德國的‘工業4.0’還是‘中國制造2025’,核心都是智能制造。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時代已經來臨,推進智能制造,是全球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李興浩說。
     
      劉志彪指出,根據《中國創新指數研究報告》的年均增長率判斷,到2018年,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達2.61%,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由此可見我國實體經濟正朝著創新驅動方向發展。但是當前我國正處于技術學習與模仿階段,處于向自主創新突破的臨界點。中國企業在向價值鏈高端轉型升級過程中遇到技術封鎖等限制,也有資金等困難,需要政府給予更多支持。
     
      打造國家優勢
     
      “中國制造業要打造我們的品牌。”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指出,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打造國際貿易競爭的新優勢。這個新優勢至少包括技術、服務、質量、品牌四項。要打造貿易強國,首先要從世界工廠轉變為制造強國,要找到自己獨特的優勢。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表示,品牌建設是制造強國的必然要求。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品牌已經成為制造業乃至國家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象征。打造知名品牌已經成為各國經濟競爭的制高點,成為主導全球產業鏈的重要力量。但中國制造的世界級品牌還太少,加快提升質量、培育品牌是建設制造強國的大勢所趨。
     
      李興浩呼吁,政府要優化投資發展環境,提振中國制造企業信心,出臺更有力的金融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加大對制造企業扶持力度,中國制造業才能順利實現“中國產品”到“中國品牌”再到“世界品牌”的偉大轉變。
     
      “政府要在貿易促進、研發投入以及打造國家品牌等方面,加大對制造業企業的扶持力度。”李興浩說,在擴大內需的同時,建議政府出臺促進出口貿易相關利好政策,為“中國制造”走向國際市場暢通道路;加大對企業的研發投入和科技型人才的供應,鼓勵企業從事技術創新,為企業研發成果的轉化創造便利條件;對于運營正常的企業,不能收縮貸款資金,要讓更多社會資本投資制造業,讓更多企業家專注于發展制造業。
     
      “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政府在新興產業保護、技術研發支持、市場需求培育等諸多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甚至在一些大企業遇到自身難以克服的困難時,政府會直接出資入股,對企業予以支持。”羅文表示,發達國家尚且如此,我國作為追趕型經濟體更應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合理制定產業政策、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培育公平競爭市場,必要時也要加大對一些重要領域的投入。(黃鑫 張璇)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高端制造業海外并購為何頻頻受阻?

      近兩年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中制造業增長最為強勁。2016年上半年,中國制造業海外并購共計77 27億美元,成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第一大行業。
      2017-04-24
    • 大力發展晶圓制造業任重道遠

      美國半導體協會(SIA)日前公布,全球半導體產業在2016年營收3389億美元,相較2015年則微幅增加1 1%,其中以中國大陸市場的增幅最大,以9 2%領跑其它市場。
      2017-04-24
    • 制造業轉型如何積小勝為大勝?

      我國已經初步具備了建設制造強國的基礎和條件,但在由大到強的轉變期,制造業轉型升級面臨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的多重挑戰,要順利實現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戰略轉變,考驗著各方智慧。
      2017-05-10
    • 從美國制造業真相看我國應對之策

      相對于美國,中國制造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創新研發能力較弱、投入產出效率較低、產品質量水平不高、世界品牌數量較少等方面。
      2017-05-18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