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新華社瞭望智庫在新華社總社舉辦了“農產品戰略安全與政策供給”課題研討會,邀請政產學媒相關專家,共同為我國的農業供給側改革貢獻智慧。
國家智庫聚焦農產品戰略安全
“農產品戰略安全與政策供給”是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重點研究課題,本課題將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市場需求側變化,研究如何更為有效地保證有效農產品供給,提升優質農產品的自給率,減少對海外農產品的依賴度,進一步完善我國農產品戰略安全的保障機制,并促進農民增收,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做出貢獻。
本次課題會議由新華社瞭望智庫董事長兼總裁吳亮主持,這次課題會議獲得了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質檢總局、工信部、衛計委等相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五大部委分別安排有關領導參會發言并提出相關建議。
吳亮在致辭中指出,糧食安全與農產品戰略問題一直是總書記、總理高度關注的事情。三農問題調研是新華社的老牌強項,新華社從改革開放開始每年都會對三農問題做重點的調研。本次課題會新華社以第三方的角度,為中央在農產品發展方面提出一些建議。
來自部委的領導有工信部消費品司司長高延敏、衛計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副司長張志強、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副巡視員黃修柱、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副巡視員許正斌、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調研員韓奕,他們分別就分管的領域,結合自身的工作做了有關介紹,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有關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建議。
今年年初,中央發布2017年一號文件,鎖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于農業發展內外部環境變化,明確提出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
其中,調優產品結構,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高端供給,以及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等,都被視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作為國產食用油領域的行業代表,山東魯花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孫東偉以《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 保障我國油瓶子安全》作了重點發言。他指出,魯花作為食用油行業的代表,特別是國內花生油的領軍企業,它的發展與中國億萬花生農民的增收致富、我國花生產業的健康發展及我國食用油的戰略安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與此同時,乳業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尤其在全球乳業融合不斷加深之際,中國乳業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產業綜合競爭力,具有至關重要作用。
“在2017年全球品牌500強當中,伊利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乳品品牌,應該說在全球化發展當中取得了一點成績”。伊利集團副總裁張軼鵬在代表中國乳業發言中表示,打造好品牌要以創新作為動力,中國制造要向中國創造轉變,唯有持續創新才能不斷滿足消費者更多層次的需求和更高水平的期待。
除此以外,質檢總局原總工程師、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會長劉兆彬,原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司長高俊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朝才,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原首席科學家、山東省花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禹山林,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秘書長劉學聰,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營養學會理事長徐貴法,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范志紅等專家,對保障農產品的國家戰略安全做了很有價值的建議。
農產品安全關系國家命脈
高延敏認為,當前國內的農產品安全現狀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方面,我國農產品數量安全基本解決,改革開放之后,雖然國內存在大豆、乳清粉等項目需要大量進口,但是國內已經基本可以保障食品供給;另一方面,農產品質量問題依舊存在,食品農產品的安全事件不斷的出現,特別是水、土污染、農藥殘留超標問題依舊存在。
許正斌對此表示贊同,他特別指出,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明顯提升,但是不能忽視的問題是,影響農產品質量的外部壞境問題增多,比如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
“目前小而分散的農戶在國內占主體,這個部分監管很難。”黃修柱透露,為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部建立起全國性的安全保障體系。
據了解,2008年農業部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經過推動,現在各省均有農產品監管局和監管處,88%的市縣有監管處,75%的市縣有監管科,特別是鄉鎮這一級建立了監管站,農業監管體制和動物疾病防控體系已經建立起來了。
面對當前農產品存在的諸多問題,各部委、專家、企業都提出了建議。
劉兆彬指出,為農產品的未來發展,政策方面應該有5個層面值得思考。首先,國內應大力發展農墾集團,培育中國的國際糧商;其次,加大農業科研投入,最重要抓好農業源頭,解決良種問題;第三,中國要大力發展從訂單農業到期貨農業,進一步加強農產品期貨法律、管理制度建設,這有利于把握農產品定價權;第四,建議進一步完善中國農產品的保險,進一步增強農產品的抗風險能力;第五,大力發展智慧農業。
“首先要保證安全,一旦安全出了問題,中國農業多年努力都白費了。”從食品安全的角度出發,張志強就強調,農產品的營養和健康要提升,但是最重要的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在中國和國際間糧食貿易、食品貿易保持暢通的情況下,不能在食品安全方面給進口商可乘之機。
高延敏也建議,推動特色食品安全加工示范區建設;加大農產品和信息化的融合力度;在食品農產品深入推動“三同”產品和“三品一標”;鼓勵優秀的食品農產品的“優價”。
許正斌從宏觀角度提出,農業需要在生產方式、技術層面、監管體系方面做全面的升級。特別是要深入推進農村三產業融合發展,保障農產品安全必須跳出農業發展而農業;另外要培育農業的新產業、新業態,比如“互聯網+”等。
“國家應該從儲糧于倉變為存糧于地、存糧于技術。”王朝才指出,國內糧食的生產確確實實要增加科學技術含量,在糧食的“主戰場”實現現代化,“非主戰場”實現市場化。
另外,有專家也提倡以消費拉動生產。范志紅就強調,政府應該制訂政策教育和引導消費者優先選擇優質的國產品,建立各種各樣的平臺來幫助優質國產農產品做宣傳,鼓勵各個方面進行農產品相關的食品安全營養和食用知識的科普。
國產食用油自給率僅占32.2%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食用油的自給率越來越低了。
有統計表明,我國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耗量從2008年的20.7kg上升到2016年的24kg,每年都呈增長態勢。與食用植物油需求上升趨勢相反的是,中國油料油脂的總產量卻不斷減少,自給率越來越低。
數據顯示:2015/2016年度,我國食用油的消費總量為3426.5萬噸,利用國產油料(扣除大豆、花生、芝麻和葵花籽等4種油料部分直接食用外)的榨油量為1105.5萬噸,國產食用油自給率僅占32.2%,這就意味著我國67.8%的食用油需要依賴進口。
為了緩解油脂短缺、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必須通過實施多元化的油脂發展戰略。早在2016年4月份,農業部就曾印發《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明確了油料的品種結構調整重點,兩油為主、多油并舉,重點發展油菜和花生。
根據這種新的食用油發展構想,花生作為具有中國傳統優勢及第二大油料作物,以其畝產量高、出油率高、極耐干旱、不與糧食爭田等優勢,成為解決中國食用油短缺的生力軍。
我國適宜種植花生的地域廣闊,黃淮流域、中原、新疆、兩廣、兩湖、遼寧、福建等地都有種植花生的傳統,而且具有廣泛的種植面積。花生含油率高達50%左右,為大豆的2.5倍,單位面積產油量是大豆的4倍,經濟價值是大豆的7倍左右。
禹山林指出,相對其它油料作物,花生具有生產規模大、種植效益高、油脂品質好、國際競爭力強的特點,而且,目前我國傳統的油料作物大豆、菜籽、葵花、芝麻等已經失去優勢,大都依靠進口,唯獨花生一枝獨秀,蓬勃發展。
對此,孫東偉有針對性的提出四點建議:建議國家和政府拿出一定的扶持資金,扶持花生良種推廣企業,加快良種成果轉化速度;建議國家在土地流轉方面給予企業政策支持或補貼(每畝500—1000元);建議國家能針對花生種植出臺相應的補貼政策,加大對花生良種推廣的扶持力度;建議國家相關部門一方面政策性鼓勵農機科研部門,另一方面持續加大花生機械的補貼范圍和補貼力度,以加快花生機械的普及率,提高花生的生產效率。(楊玉云)
轉自:新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