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政府與市場的雙重強力推動下,我國郵輪旅游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并逐漸實現向郵輪大市場、全球影響力的強市場轉變。
(圖片來源:互聯網)
2017年我國在全球郵輪市場以220萬人次的客源量繼續位居全球第二,成為全球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區域新興市場,上海更是成為亞太第一、全球第四大郵輪母港,在全球郵輪產業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隨著中國郵輪市場規模的擴大,郵輪經濟效應也隨著逐漸凸顯,成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在未來,對我國區域經濟的貢獻也將得到大幅提升。
A 需求旺盛:市場規模高速增長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發展十分迅速,三大旅游業態全面繁榮,在全球出境旅游中客源規模位居首位。我國郵輪旅游市場規模也增長較快,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郵輪市場,未來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郵輪客源市場。
自2006年我國進入“母港經濟”時代,郵輪旅游市場發展的潛力得到釋放,郵輪旅游市場規模得到快速提升。在2006-2016年,尤其是2012—2016年的4年間,我國郵輪市場增長速度遠遠超出預期,甚至達到100%的增長速度。
2016年,我國郵輪港口共接待國際郵輪1010艘次,同比增長61%,郵輪出入境游客量達到456.73萬人次,同比增長84%。其中母港郵輪比例依然處于絕對比例,達到927艘次,同比增長72%,接待母港郵輪游客量達到428.97萬人次,同比增長93%。2017年1—11月份,我國上海、天津、廣州、廈門、三亞、大連、深圳、煙臺、海口等郵輪港口接待郵輪達到969艘次,接待郵輪游客出入境總量達到443.7萬人次。其中接待母港郵輪總量達到897艘次,母港郵輪游客出入境總量達到426.7萬人次。
上海依然位居全國首位,2017年1—11月份接待郵輪總量達到470艘次,接待郵輪出入境游客總量271萬人次,接待量占全國在吸引國外著名郵輪公司進駐的同時的近50%;天津2017年1—11月份接待郵輪156艘次,接待出入境游客量為90.5萬人次;廣州2017年1—11月份接待郵輪112艘次,接待出入境游客量為37.9萬人次。
而隨著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穩步地增長,消費結構持續加速升級,人民群眾休閑度假的需求快速地增長,中國郵輪旅游的市場需求將持續增加。中國被國際郵輪業界認為有望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郵輪旅游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將逐步成為全球市場最強勁的動力之一。
B 變革轉型:郵輪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從國際郵輪旅游業的發展經驗來看,國際郵輪旅游的發展階段分為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區域郵輪旅游發展的起步階段大部分是以出境旅游為主的,郵輪旅游市場逐步擴大,郵輪產品的豐富性逐步提升,從追求數量向追求產品品質轉化。在成長期,郵輪旅游由以出境為主向出境旅游與入境旅游同步、但總體出境規模大于入境規模。在成熟期,郵輪旅游出入境同步發展,出境規模與入境規模基本相當。
目前我國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國內旅游三種業態相互獨立,但郵輪旅游將三者進行了緊密的結合。在郵輪游客出境旅游過程中,可以先參與國內旅游,如來自河南的游客可以先利用1—2天的時間游覽上海,然后乘坐郵輪前往日韓開展出境旅游,航行結束后返回上海,可以繼續開展國內旅游。郵輪旅游可以促進入境旅游的發展,將更多的國外游客帶到中國開展旅游觀光。
當前我國入境旅游規模穩步增長,2017上半年,我國入境旅游人數6950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2.4%,其中外國人1425萬人次,增長5.8%。出境旅游平穩增長,2017年上半年,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6203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5.1%。
我國郵輪市場目前正在從超預期數量增長向穩健發展轉變,從過分注重數量的發展向促進郵輪產品升級轉變,從以大船、新船的供給刺激需求模式向市場需求引導郵輪產品供給轉變。對中國郵輪市場規律的認識不斷加深,不斷加強對產品品質的重視力度,重視新產品的開發,提升游客體驗和滿意度。
在中國郵輪市場已經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一帶一路”倡議等使得中國郵輪產業的發展再次進入黃金發展階段,開啟國際化發展新征程。
C 經濟特點:產業鏈長、經濟帶動性強
郵輪產業具有產業鏈長、經濟帶動性強的特點,產業鏈涉及上游的郵輪設計建造、零部件供應鏈管理等,中游的郵輪公司管理及郵輪運營管理、資本運作等,下游涉及郵輪港口服務、郵輪船供以及其他多種配套服務,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具有明顯的優勢。
根據國際郵輪協會(CLIA)統計,2015年全球范圍內游客和郵輪員工共有1.227億人次進行岸上觀光,在旅游目的地和其他資源市場的直接支出共541.1億美元,這些也包含郵輪公司支持其運營所購買產品和服務的直接支出。這些支出產生直接、間接、誘導的產出達到1170億美元,提供95.65萬個就業崗位,提供收入381.6億美元。
郵輪建造是被譽為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全球從事郵輪建造的船廠主要分布在歐洲,如意大利、德國、芬蘭、法國等。造船業在歐洲郵輪業的直接經濟貢獻中占了約27%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美國,有重要的總部和港口業務,直接的經濟貢獻主要是向那些為郵輪提供貨物和服務的行業提供的,郵輪港口、食品和飲料供應商、燃料和設備,以及行政支持服務,如廣告,會計和專業服務和運輸服務,包括旅行社。
D 產業延伸:打造全產業鏈發展的中國路徑
作為全球造船業大國,我國也逐漸涉及豪華郵輪的設計建造,開啟豪華郵輪的中國制造。近年來,國家及地方政府對郵輪建造的支持力度逐漸加大,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發改委等均提出大力支持國產郵輪的建造,為國產郵輪建造提供更多良好的環境。
2016年12月,中船集團聯合中國建設銀行等共同發起設立國內首支郵輪產業發展基金,基金首期規模300億元。2017年中國郵輪配套產業聯盟和中國郵輪配套產業研究基地成立,為豪華郵輪的本土建造提供堅實的基礎。
在郵輪公司管理及郵輪運營管理、資本運作等方面,我國在吸引國外著名郵輪公司進駐的同時也大力培育中國本土郵輪企業。2017年中國郵輪市場母港郵輪18艘,有皇家加勒比游輪海洋量子號、海洋贊禮號、海洋航行者號等。但目前運營的這些郵輪只能說是中資郵輪品牌,不能稱為中國本土郵輪,目前中國還沒有一艘真正意義上的本土郵輪。
目前,中國正持續提升郵輪服務,促進郵輪經濟發展。在郵輪港口建設方面,目前全國郵輪專用碼頭有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天津國際郵輪母港等八家,進而又有通過將貨運碼頭改造的大連港國際郵輪中心、廣州港國際郵輪母港等7家港口,未來還要繼續規劃建設大連國際郵輪母港、廣州南沙郵輪母港等多家新型專業郵輪港口,寧波也要興建郵輪港,并且大多以母港為發展定位。
上海依然發揮著先行者和排頭兵的示范作用,承辦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大會和亞太郵輪大會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議,成立上海國際郵輪旅游服務中心,開通“高鐵郵輪直通車”;引進郵輪跨境購物項目樂購仕,在全球采購、中國直供的郵輪物質供應模式方面全國領先;聯合招商局集團、綠地集團大力推進國際郵輪城的建設,為郵輪游客提供更加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的服務。
中國目前郵輪客源大都依賴于本地客源市場,隨著市場滲透和市場開發的加速進行,中國郵輪客源市場的覆蓋范圍將進一步地擴大,從沿海向內地演進,從單次購買向重復消費轉變,旅游產品的黏性將會進一步地提升,也將更大程度上推動郵輪經濟效應的顯現。(記者 梅俊青)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