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奶粉供應中國格局仍將延續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1-13





      隨著2017年的收官,在延續向好態勢的宏觀經濟背景下,與民生密切相關的乳業又將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在經歷了2016年的發展波動后,2017年的乳業是否真正實現了全面復蘇?
    naifen
    (圖片來源:互聯網)
      特別是從細分行業來看,在經歷了2016年的大面積虧損后,上游牧業2017年是否已經走出泥潭?奶粉新政大限已至,大量退出的品牌會否通過跨境購卷土重來?未來奶粉市場是靜如止水還是硝煙彌漫?
     
      下游企業業績亮眼
     
      經歷了2016年中國乳業的蕭條后,無論是養殖企業、中小牧場還是下游乳企都在2017年鉚足了勁,而伴隨著中國宏觀經濟的穩中向好,中國乳業在2017年逐漸復蘇。
     
      這在下游乳制品行業表現得很是明顯。業內人士分析,2017年乳業明顯復蘇主要是從3月開始的,包括江蘇、四川等多個省份的乳業銷售額增長6%-8%,消費量增長了3%-4%,帶動整個乳品消費好轉,特別是帶動了伊利、蒙牛等大企業業績的好轉。
     
      從產量來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1~8月乳制品累計產量為1981.3萬噸,同比增長了0.8%。其中8月乳制品產量為265.4萬噸,同比增長了2.9%。
     
      而下游乳企的業績也說明了這一點。領跑乳制品行業的伊利股份2017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為521.27億元,同比增長了13.51%;凈利潤為49.37億元,同比增長了12.47%;光明乳業實現營收為165.07億元,同比增長了6.73%;凈利潤為5.29億元,同比增長了24.28%;科迪乳業則以49.82%的凈利潤增幅位居凈利潤增幅之首。
     
      而在2016年出現首次虧損的蒙牛乳業在2017年也扭轉了業績下滑的頹勢,2017年上半年,蒙牛實現營收294.66億元,漲幅達8.1%;凈利潤11.15億元,同比增長了4.7%。此外,三元、黃氏、麥趣爾三家公司盡管凈利潤出現下滑,但營收卻實現了增長。
     
      乳業專家宋亮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2017年下游乳品銷售不錯,從3月開始回暖,10月、11月、12月的銷售情況明顯好于上半年,預計2017全年企業的銷售業績尤其是大企業的銷售業績將好于上半年,例如11月全國乳品銷售收入增長了14.3%。此外,在下游乳企各大品類中,酸奶品類異軍突起,成為企業業績和利潤增長的主要支撐點。
     
      上游牧業持續蕭條
     
      不過,上游牧業的回暖卻并不明顯,仍處于蕭條之中。現代牧業2017年前三季度凈虧損7.28億元,繼上半年虧損6.66億元持續擴大。
     
      西部牧業2017年前三季度凈虧損為0.8億元,下滑了40%。中國圣牧2017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為20.12億元,同比減少了19.9%;凈利潤2.256億元,同比減少了72.35%。
     
      而尚沒有公布三季報的中地牧業、賽科星、中鼎聯合在2017年上半年凈利潤分別下滑了131.96%、95.06%、53.31%。
     
      宋亮表示,2017年上游牧業仍處于蕭條中,從奶價來看,雖然在下半年有所回升,但并不明顯,導致雖然出現了奶荒但原奶的收奶量增長不明顯,很多上游企業仍在盈虧平衡的邊緣掙扎。
     
      “此外,從供應量來看,奶牛存欄量大概減少了10%-15%,原奶產量同樣減少了10%-15%,很多中小牧場退出市場。從整體來看,雖然原奶供過于求的局面有所緩解,但還沒有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態。”宋亮如是說。
     
      而蒙牛對現代牧業的收收放放則是貫穿于2017年乳業上下游的大事件。資料顯示,2017年1月,蒙牛增持現代化股份至39.9%;3月7日,蒙牛繼續增持現代牧業至57.9%;6月16日,現代牧業發布了向蒙牛提供乳制品服務的三年規劃,兩者的關系持續升級,然而,8月5日,蒙牛卻轉而與中糧簽訂協議,擬向中糧出售現代牧業3000萬股股份。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在北京的各大超市里,現代牧業的液奶產品已經全部下架,蒙牛打算自己經營常溫奶產品,而把現代牧業打造成原奶和低溫巴氏的提供者。不管怎樣,兩者的一眾糾葛決定了兩者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患難與共”。
     
      外資奶企加速渠道下沉
     
      2017年乳業最重磅的事件就是奶粉新政了,2016年10月1日開始的奶粉新政讓國內外大中小企業用盡渾身解數,無論是收購海外工廠、爭奪奶源,還是準備奶粉新政的各項材料都是殫精竭慮。目前,奶粉新政大限已至,共有952個配方獲批。
     
      從奶粉行業格局看,奶粉新政確實使得大量的國產中小奶粉品牌退出市場,例如2016年有兩三百個品牌退出市場,不過,奶粉新政收官并不像業內預測的那樣會促使近三分之二的品牌退出。
     
      農業部干部管理學院研究員陳瑜表示,這次靴子落地以后,并不像大家預測的有三分之二的品牌要出局。具體而言,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是106家,其中90多家已經通過了審批,獲得注冊的品牌有952個,目前還有企業仍在申請,還會有足夠多的企業和足夠多的配方獲批。
     
      宋亮則坦言,奶粉新政中退出的品牌包括國內中小品牌和國外代工品牌,前者退出了市場,但后者卻沒有,而是通過跨境購繼續進入到中國市場。此外,很多國內中小品牌也去海外做代工,所以奶粉新政的效果并不明顯。
     
      不過,奶粉新政使得外資奶粉企業紛紛選擇渠道下沉,爭搶三四五線市場的蛋糕。資料顯示,2016年底,荷蘭皇家菲仕蘭就將歐洲銷售的子母奶粉品牌引入國內生產,主要針對三四五線城市或者郊區市場。
     
      2017年10月,美贊臣表示將產品下沉到三四五線城市市場,并宣稱目前已經在武漢、天津、成都設立了新的區域分銷中心,配合廣州總倉,完善全國網絡布局。
     
      而在外資奶粉企業渠道下沉的同時,眾多國內區域乳企上演了一幕幕IPO大戲。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下半年,已先后有四川新希望乳業、河北君樂寶乳業、南京衛崗乳業、上海均瑤乳業、廣東風行乳業宣布籌備上市或披露招股說明書申報稿。
     
      未來奶粉市場生死難測
     
      此外,雖然從數量上看,在通過奶粉配方注冊的品牌中,國產品牌占絕對優勢,但如果按照銷售額計算,國產奶粉仍是甘拜下風。數據顯示,按出廠價計算2017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銷售額為900億元,其中外資奶粉的銷售額占比約70%,國產奶粉的銷售額占比約30%。
     
      近幾年,進口奶粉的增勢一直不減,對國產奶粉形成了很大壓力。據質檢總局食品局三處處長韓奕透露,2014年奶粉進口量為12.1萬噸,2015年17.6萬噸,2016年22.1萬噸,2017年前9個月為20萬噸,2017年全年奶粉進口數量比2014年翻番的問題不大。
     
      記者從海關總署官網獲悉,2017年1-11月,我國進口乳品234.3萬噸,同比增長了13.8%;金額為574.8億元,同比增長了42.8%。其中,1-11月份進口奶粉94.9萬噸,同比增長了26%;金額為381.7億元,同比增了長44.7%。
     
      宋亮表示:“2017年進口乳制品環比增速放緩甚至下降,但同比2016年仍有很大的增長,尤其是液態奶和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增長很明顯。此外,從未來看,進口對國內乳制品的沖擊仍然很嚴峻,國外廉價乳制品對國內中小企業業績將會有很大影響,因為國內對奶酪、黃油等產品的消費大增,導致奶酪、黃油等產品進口將大量增加。”
     
      除了進口形勢嚴峻外,未來我國奶粉行業還將面臨生死格局的考驗。
     
      宋亮坦言,未來全球奶粉供應中國市場,國內奶粉產業需要做出新的調整,面臨三方面的挑戰,一是需要去產能,因為目前全球奶粉的產能都向中國傾斜,國內奶粉企業急需去產能;二是需要進行渠道的調整,使得國內奶粉企業在渠道上實現線上線下的統一;三是需要進行創新優化,因為國內奶粉企業為了應對新政已花了大量資金,卻把真正需要優化的東西都付之一炬,又面臨國外奶粉企業的殘酷打壓,國產奶粉的調整將異常艱難。(記者 周子荑)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后注冊制時代 國產奶粉行業復蘇仍然任重道遠

      后注冊制時代 國產奶粉行業復蘇仍然任重道遠

      ,國產奶粉行業仍面臨著很多的問題,進口沖擊仍然非常嚴峻,業內人士分析,奶粉新政對于奶粉企業而言是一個起點,而并非終點,國產奶粉行業復蘇仍然任重道遠。
      2017-12-17
    • “兩會”熱點引發多方關注 為何要打造中國的工業軟件平臺

      國務院與工信部文件強調“軟件定義”的重要作用,給工業轉型創新發展帶來新的視角、思路與機遇。如果說智能制造是中國工業必將跨入的大門,那么工業軟件及其平臺就是開門的金鑰匙,應像重視工業互聯網一樣重視工業軟件及其平臺...
      2017-03-22
    • “中國制造2025”今年怎么干

      《中國制造2025》發布實施以來,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為穩定工業增長、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當前,我國乃至全球的經濟增長都處于新舊動能的轉換期,“中國制造2025”的相關推進工作仍面臨不少挑戰。
      2017-04-06
    • 國際投資者緣何看好中國經濟?

      對于中國市場,全球投資者最擔心的有兩件事:一是,由于國內債務高企,擔心中國經濟會崩盤;二是,擔心中國經濟落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
      2017-04-1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