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焦點 制造業振興應避免"脫實向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2-04





      當前,實體經濟之于中國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再次被聚焦和重視。而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制造業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乃至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中,承擔著必須做優做強的使命。
    zhizaoye
    (圖片來源:互聯網)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近日舉行的第九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表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要強大必須依靠實體經濟,振興先進制造業,要依靠工業和服務業的共同帶動,依靠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避免“泡沫化和脫實向虛”。
     
      無獨有偶。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巡視員辛仁周也在“2018中國制造論壇”上強調,面對世界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趨勢,中國可以發揮超大規模市場、產業鏈最完整,以及創新潛力大等優勢。
     
      發展制造業是大勢所趨
     
      眾所周知,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
     
      黨的十八以來,圍繞著“中國制造2025”,我國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發展制造業的政策措施,加快了制造業與互聯網、信息化、智能化等的融合發展。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要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我國經濟如何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制造業轉型升級肩負著怎樣的使命,又該如何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
     
      無疑,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是牽系著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命題。
     
      而從世界經濟、制造業發展的趨勢來看,制造業正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焦點。
     
      苗圩表示,當前全球制造業正在發生更深層次的變化,并成為全球競爭的焦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的主要發達國家反思并審視脫實向虛的發展模式,重新聚焦實體經濟,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力圖重振制造業,并不斷擴大競爭的新優勢。
     
      在工業和信息化產業政策司巡視員辛仁周看來,目前全球制造業被各國重新重視,并出現三大趨勢:一是世界各國制造業開始回暖,大國又重新開始重視制造業的發展,比如美國發布了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工業4.0、法國新工業計劃等。二是制造業發展注重制造業和新興技術融合,具體表現在智能制造方面,各國都把智能制造作為高端制造業的重點和未來競爭的一大焦點,比如德國工業4.0提出要實現網絡化、智能化趨勢。三是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特別在制造業領域,全球資源配置正不斷加速。
     
      “與此同時,其他新興的經濟體也在加快推進工業化的進程,試圖利用低成本的競爭優勢,加緊搶占國際制造業市場份額,打造新的世界工廠。”苗圩表示,這些給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帶來了雙重的擠壓態勢,優化發展環境、加速轉型升級,成為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
     
      發展制造業與培育新動能不相悖
     
      在制造業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焦點的過程中,國內出現了一些不同聲音。其中一種觀點是把制造業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培育新動能對立起來。
     
      苗圩指出,虛擬經濟過熱帶來的一個客觀后果,就是產品要素紛紛從制造業領域抽離,向金融、房地產等行業過度集聚。中國經濟要想成功地轉型升級,要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就必須做強做優“中國制造”。
     
      另一種比較突出的觀點是把工業化等同于產能過剩,把工業化視同于耗能污染,設想用服務業的發展來代替制造業的發展,拉動整個經濟的增長。
     
      “我絲毫不反對服務業的發展。其實,服務業當中發展最快、占比最大的是生產性服務業。”苗圩強調,中國進入工業化的中后期,制造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當中的比重會出現下降,但這種下降并不意味著制造業的重要性也會隨之發生變化。相反,制造業作為技術創新和服務業發展的基礎依托的地位和作用將更加突出,始終是實現經濟良性循環和把控經濟命脈的關鍵所在。
     
      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工業化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躍居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產業技術水平越來越接近全球前沿,整體上處于技術追趕的后半程。像高鐵、特高壓輸變電、通信設備等部分領域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這意味著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進入了戰略攻堅期,將從量的積累、點的突破逐步轉為質的飛躍和系統能力的提升。中國產品、中國企業、中國制造將在更高水平、更深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產業創新方式將走向更加開放,產業協同、跨界協同、跨境流動將成為普遍的現象;創造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的政策環境越來越成為全球化進程中各國所關注的優選項和追求的目標。
     
      發展制造業須在“質”上下功夫
     
      針對制造業發展的問題,苗圩此前曾撰文稱,要深刻認識實體經濟發展環境新變化,把握變革趨勢和時間窗口,做好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努力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
     
      在他看來,加快建設制造強國需要:一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動重點領域率先突破;二是優化升級傳統產業,促進全產業鏈整體躍升;三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制造與服務協同發展;四是大力推進智能制造,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五是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新一輪工業革命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無論采取怎么樣的實現路徑,根本上都是在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最終實現智能制造,可以說是殊途同歸。”苗圩說。
     
      苗圩提醒,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制造業尚處在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并存,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處于發展不平衡的階段。相對于工業發達國家,我們的發展環境更為復雜,任務更為艱巨。無論是制造業向高端發展也好,無論是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也好,都要循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一步一步地發展,不可跨越一個階段,直接進入后一個階段,更不能一窩蜂、一陣熱、炒概念,而是真正做好當前的事情,落實到提升制造業的質量和效益上來。
     
      顯然,面對全球制造業發展趨勢,以及勞動力成本上漲和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發展環境,中國制造業正在挑戰與機遇中進行著自身的重塑,而質量效益的提高、產業結構的優化、發展方式的轉變、增長動力的轉換始終是制造業發展的關鍵。(記者 李曉娜)
     
      轉自:中國礦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高端制造業海外并購為何頻頻受阻?

      近兩年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中制造業增長最為強勁。2016年上半年,中國制造業海外并購共計77 27億美元,成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第一大行業。
      2017-04-24
    • 大力發展晶圓制造業任重道遠

      美國半導體協會(SIA)日前公布,全球半導體產業在2016年營收3389億美元,相較2015年則微幅增加1 1%,其中以中國大陸市場的增幅最大,以9 2%領跑其它市場。
      2017-04-24
    • 制造業轉型如何積小勝為大勝?

      我國已經初步具備了建設制造強國的基礎和條件,但在由大到強的轉變期,制造業轉型升級面臨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的多重挑戰,要順利實現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戰略轉變,考驗著各方智慧。
      2017-05-10
    • 從美國制造業真相看我國應對之策

      相對于美國,中國制造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創新研發能力較弱、投入產出效率較低、產品質量水平不高、世界品牌數量較少等方面。
      2017-05-18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