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民深度融合 共筑造船強國夢


    時間:2018-04-01





      軍民融合是建設造船強國的重大機遇
     
      3月18日,山東省國防科工辦透露,山東將圍繞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產業實施近30個、總投資約125億元的重點項目,其中包括新材料、航空航天、船舶海工裝備等領域,這些重點項目的實施,將有力帶動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記者了解到,黨的十九大把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列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七大國家戰略之一,并把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寫入黨章。軍民深度融合,是國防建設和國防科技融入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棋局”,船舶工業是軍民融合發展的重點領域,更是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7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國防科工局六部門發布《船舶工業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6-2020年)》,把進一步加強船舶軍轉民、軍民兩用技術科研工作,支持軍民技術雙向轉移轉化,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作為船舶行業的重點工作。行動計劃要求:一方面促進軍民協同創新,進一步加強船舶軍轉民、軍民兩用技術科研工作,支持軍民技術雙向轉移轉化;另一方面推進軍民資源共享,進一步加強船舶領域研發設計、試驗驗證設施、生產及配套資源的共享共用,并建立軍民品協作配套體系。同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又發布《關于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對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聚焦“民參軍”、資源開放共享、軍民技術雙向轉化、軍民協同創新等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點和難點,集中發力,向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推動軍民融合發展。
     
      中經視野研究員王開萍認為,在軍民融合發展方面,我國船舶工業在“民參軍”、“軍轉民”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成為我國國防科技工業中市場開放程度最高、轉換效率最優、軍民結合最深的行業。“建立軍民結合格局是船舶工業實現軍民融合發展的基本要求,軍民結合是‘物理’上的結合,軍民融合更像是‘化學’上的結合,軍民融合是軍民結合的更高階段。”有聲音認為,推進船舶工業的軍民深度融合是實現強軍夢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國由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的重大機遇。
     
      勇于踐行 風景這邊獨好
     
      2017年,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船重工”)在《財富》世界500強排名提升48位、位居全球入榜船舶企業之首。作為軍民融合的踐行者,在全球航運市場低迷、船舶企業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為何“風景這邊獨好”?
     
      “堅持貫徹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積極探索實踐軍民融合發展路徑,已成為集團公司持續快速發展的有力支撐。”中船重工集團董事長胡問鳴如是說。
     
      記者采訪發現,近年來,中船重工在軍工生產領域不斷取得重大突破:由中船重工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首艘國產航母相繼提前實現下水、動車、泊試等重大節點;由中船重工設計的055型萬噸級驅逐艦首艦成為中國維護國家安全的又一標志性武器裝備。中船重工產業發展部副主任朱宏光介紹說,2016年,中船重工軍民融合產業轉化產品達到475項;到2017年,集團軍民融合進程加快,已經開始重點培育和重點孵化智慧城市、環境工程、智慧交通、民用核電等11個軍民融合產業事業群。2018年,在“以軍為本”、全力支撐中國海軍武器裝備全面實現“新跨越”之外,中船重工還將致力于高質量發展軍民融合產業,加快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軍民融合已經在集團占很大分量,2018年,軍工產品經濟目標是630億,而軍民融合產業達到800億,未來是重點發展方向,在2018年要高質量、有品牌的發展軍民融合產業。”朱宏光表示。
     
      “軍工業多為高端裝備和尖端領域,它的能力建設代表著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胡問鳴說,軍用能力應用到民用領域,將極大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比如造船能力。中船重工近期規劃建設一批30萬噸、15萬噸、10萬噸級船臺(塢)和先進工藝設備,既保證了軍船建造的需要,又提升了民船建造的能力。同時,一些浮力、水面測試等實驗室,也對民品逐步放開,助力產業能力提升。
     
      在技術領域,中船重工把多年積淀形成的總段建造、模塊化生產、殼舾涂一體化、三維設計等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融合到軍民船建造和新產品開發上,先后攻克了一大批核心技術。在確保完成軍品任務的同時,加快主力船型優化和高新技術船舶開發,萬箱集裝箱船、LNG船、自升式鉆井平臺等一批高新技術裝備陸續開發成功;面對國家戰略需求,深海技術成功應用于深海探測,“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創造世界上同類潛器下潛最深的新紀錄;在國家有關部門支持下,推動實施深海空間站、南海大型浮式結構物、中遠海綜合信息網絡等重大海洋裝備研發及應用。
     
      成果涌現 國防實力社會效益雙豐收
     
      近年來,國防科技工業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實踐,并取得積極成效,促進了國防實力與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的同步提升。軍民融合重大工程取得新成果,一大批重大工程引領國家科技進步;軍工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軍工高技術產業占比不斷提高;“民參軍”取得積極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船舶工業致力于服務國家海洋安全戰略,研制出一大批先進艦艇武器裝備:首艘航母出海遠洋,國產化第二艘航母和萬噸級驅逐艦相繼下水,大型綜合保障船交付入列;軍民融合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極大促進了我國艦艇裝備升級換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首艘國產航母研制所需1萬多臺套一級配套設備,全部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和央企、高校、中科院的500多家配套單位,其中非軍工企業400多家,軍民融合率接近80%,成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生動實踐。
     
      與此同時,上海長興島、廣州龍穴等軍民融合型造船基地的建成,為加快新型軍船建造提供了強勁的產能基礎;船用柴油機、燃氣輪機等科研生產基地相繼建成,為加快解決軍船動力瓶頸問題提供了有力保障;民船模塊化建造工藝、國際先進造船標準等船舶領域先進技術促進了軍船工藝技術水平的提升。
     
      船舶工業還面向深遠海和極地,不斷拓展軍民融合新領域,以適應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要求:“蛟龍”號載人潛器達到7062米的世界深潛紀錄;深海空間站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智慧海洋工程即將啟動實施;萬噸級海警執法船交付使用;大型海上浮動平臺、船舶綜合電力技術等裝備系統正開展研制攻關……船舶和海洋領域一批軍民融合重大項目正在加速推進。
     
      打破壁壘 開創軍民融合新局面
     
      “這五年我國海軍裝備在數量和質量上的提升,舉世矚目。無論是裝備水平還是科研能力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全國人大代表、中船重工首席技術專家、中船重工第七一九所黨委委員張錦嵐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國家對軍民融合發展的高度重視,我國船舶行業軍民融合實現了快速發展,軍民融合的范圍越來越廣、層次越來越高、程度越來越深。但軍民融合的制度、規范等建設方面還有一些空白,“軍轉民”、“民參軍”方面還存在一些壁壘。要想實現深度融合,必須打破軍民產業之間的壁壘,進一步完善體系和制度的建設,將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推向實處。
     
      張錦嵐表示,在“軍轉民”方面,軍民融合的激勵機制有待完善。國有軍工企業在股權激勵方面有限制,即便有技術優勢,也難以激發融合熱情,而且還存在涉密的問題。而在“民參軍”方面,民口企業尤其民營企業機制靈活、產品有競爭力,但還存在質量體系、保密級別、軍品承建單位的資質等問題。比如,軍品服役期往往長達幾十年,一些民企難以做到全壽期保障,這都成為“民參軍”的一大門檻。
     
      “無論是‘軍轉民’還是‘民參軍’,軍民融合最重要的是打通通道。”張錦嵐建議,首先要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軍民融合示范平臺,搭建軍工科研院所與民品企業科技資源供需對接平臺,開放軍工單位的大型儀器測試設備以及試驗設施,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實現軍民科技資源的融合配置效益最大化。此外,還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明晰“軍轉民”技術的產權,充分調動國有軍工單位和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保障“民參軍”權益,激發更多民口企業參與軍品研制。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績效評價要加快從重過程向重結果轉變。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對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科研人員,采取靈活的薪酬制度和獎勵措施。探索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這些措施具體又實務,體現了科研人員創新和智力的價值。”張錦嵐對政府工作報告中落實和完善創新激勵政策的措施非常贊同,“只有強化科研,加大投入積累,重視創新,才能將軍民融合推向深入,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記者 王寅娜)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從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我們還有多遠?

      “大力建設海洋強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政府工作報告連續4年提到“海洋強國”,這也成為出席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熱詞。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我們如何走出一條海洋經濟跨越發展的新路子?
      2017-03-23
    • 專家解讀:金融支持制造強國建設

      專家解讀:金融支持制造強國建設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印發了《關于金融支持制造強國建設的指導意見》。
      2017-03-30
    • 工業強基與優質制造建設 制造強國必過的兩道坎

      工業強基與優質制造建設 制造強國必過的兩道坎

      在日前舉行的2017中國工業質量品牌建設論壇上,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主任屈賢明認為,實施《中國制造2025》,建設制造強國,必須改變中國制造的質量形象,而工業強基、優質制造是必須邁...
      2017-12-24
    •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制造強國建設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制造強國建設

      近年來,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制造業頂住了下行壓力,保持了平穩增長,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成為全球制造業增長的重要引擎。
      2018-02-21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