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我們還有多遠?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廖琨 周國東    時間:2017-03-23





      藍色,是地球的顏色,也是生命的顏色。藍色的海洋,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也蘊含著人類的未來。縱觀世界海洋國家興衰軌跡,向海而興,背海而衰。


      “大力建設海洋強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政府工作報告連續4年提到“海洋強國”,這也成為出席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熱詞。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我們如何走出一條海洋經濟跨越發展的新路子?本次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就建設海洋強國建言獻策,本報摘錄部分以饗讀者。


      1、必須要有強大海軍作支撐


      “海洋強國,就是在管控海洋、開發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方面擁有強大綜合實力的國家。”全國政協常委、海軍原副司令員蘇士亮說,縱觀歷史,走向海洋是國家崛起、民族興盛的必由之路。


      我國海域遼闊,海洋資源豐富,自古以來就是海洋大國之一。“但海洋大國并不等于海洋強國。”蘇士亮認為,長期以來,我國在國家海洋戰略問題上缺乏宏觀指導和頂層設計,“重陸輕海”觀念長期存在,“國家海洋戰略是保障海洋安全、指導海洋事業發展的總體方略,是國家戰略在海洋領域的集中體現,所以成體系研究出臺國家海洋戰略,統籌海洋安全戰略和海洋發展戰略已是當務之急。”


      “海洋強國的另一個條件就是強大的海軍,也就是說我們不僅是海洋大國,還得是海軍強國。”蘇士亮介紹,當前我國海洋安全形勢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國家統一、地緣博弈、島礁主權、海洋權益等安全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應對挑戰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快海軍轉型,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海上戰爭的能力,鍛造出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強大人民海軍。


      同時,隨著我國“走出去”戰略的深入推進,我國經濟已經深深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海外能源安全、海上貿易通道安全、駐外企業和公民安全問題日益突出。2008年以來,我國先后派出25批次艦艇編隊開赴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國際維和、護僑撤僑等海外多樣化任務也越來越繁重。“我們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加快走向深藍步伐。”蘇士亮說。


      中國海軍的建設近幾年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大背景下,海軍作戰能力取得了飛躍式進步。蘇士亮說:“但海軍目前的能力與我國海洋權益和海外利益的擴展速度相比,與海洋強國目標相對照,還存在不小差距。”


      蘇士亮說,我國海軍員額占軍隊總員額比例與世界強國海軍相比差距明顯,“下一步應繼續加大海軍建設的投入,調整優化兵力結構,在更大的領域和空間拓展海軍兵力運用,全面提升海軍捍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的戰略能力。”


      2、航海文化建設步伐加快


      中國是世界貿易大國,交通運輸加快發展為中國加快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提升國家競爭力提供了重要保障。海上運輸承擔了90%以上的外貿貨物運輸量以及98%的進口鐵礦石、91%的進口原油、92%的進口煤炭和99%的進口糧食運輸量,成為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支撐。


      “我國已經成為重要的世界海運大國,具備了向海運強國邁進的堅實基礎。”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徐祖遠表示,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內涵之一就是建設海運強國,海運強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海運業為中國進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了極大貢獻,中國海運的發展成就有目共睹、舉世矚目。”


      但是,在徐祖遠看來,我國雖然已經成為海運大國、造船大國、港口大國,在國際海事組織的地位也不斷提高,已連續14屆擔任A類理事國。但距離海洋強國、海運強國的目標還有很遠。


      “世界上所有的海洋強國、海運強國,都有非常雄厚的海洋文化、航海文化來支撐和保障。”徐祖遠表示,加強航海文化建設,是我國從海運大國向海運強國邁進的過程中,亟需補上的一塊短板。


      “航海文化、海洋文化建設在今天乃至未來發展中,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系統工程。”徐祖遠認為,我國海運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海運科研和教育對我國海運文化的發掘與整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實施海洋強國、一帶一路戰略的背景下,需要以更大的力度、更豐富多彩的形式向全社會普及宣傳,讓海運走近決策者、走近群眾、走近學生,形成對海運業重要性的戰略共識。


      首先要繼續用好航海日這個弘揚海運文化的國家級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向社會公眾宣傳展示我國海運業成就和歷史傳承。例如全球航行的龐大船隊、全球領先港口的建設管理、全球布局的港口企業、安全高效的海上交通保障、隨時待命不畏艱險的海上救助等。同時,也通過這個平臺,研究海洋強國、海運強國建設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并提出一些的好的建議、措施等。


      其次,要利用互聯網、移動傳播終端等形式,擴大航海博物館、海運紀錄片、專家學者講座等海運文化載體的傳播范圍。讓社會公眾充分認識海洋,認識海運以及海運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極其重要性,自覺投身于航海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第三,要提高海運業的可感知、可參與性,大力提倡和發展海上運動、休閑娛樂、海島旅游等產業。為上述產業在我國落地、推廣做好服務、規劃、建設配套的公共基礎設施,建立準入、監管政策體系,確保產業健康發展。


      第四,要加大海運科研、教育和宣傳經費投入,持續挖掘和傳播海運文化。要在文化領域創造更多的作品,弘揚歷史上豐富的航海文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第五,要更加重視航海文化的交流。“一定要把加強海洋文化、航海文化建設納入海洋強國、海運強國建設的全過程。”徐祖遠說。


      3、高效推進海洋科技成果轉移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而海洋強國的一個顯著特征即海洋科技實力雄厚。從世界范圍看,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和發展水平已成為主要海洋國家間爭奪全球海洋領導地位和話語權的關鍵領域之一。


      “中國作為海洋大國,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還不是一個海洋強國,如果沒有對海洋的理解探索,沒有海洋科技的發展,很難實現海洋強國的戰略。”在談到海洋戰略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說,我們國家,包括山東省、青島市,共同努力把國家海洋實驗室建設起來,是非常有遠見的戰略決定。


      “把國家海洋實驗室建立起來,并已經開展了非常有效的工作,比如透明海洋,在全球的大洋區都投了浮標,對海洋環境進行探測,為我國將來走向遠海、走向深海提供了保障。”麥康森說。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大學校長李建保也表示,“推進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需要以科技為先導。”李建保介紹,近兩年來,在南海海洋生態研究方面,他帶領海南大學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2016年,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海南大學,這是全國300多家重點實驗室中唯一一個與南海研究有關的實驗室。


      他建議,依托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南海海洋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機構,著力在海洋生物技術、海洋信息技術、海洋生態環保等領域,突破一批重點關鍵技術,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深化與廣東、福建、廣西等省區合作,共建全國海洋科技合作區,爭當海洋經濟示范區。


      “聚集科技人才,匯集國際金融資本,開展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考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為此,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張恩迪建議,發展海洋科考工程裝備智能制造及互聯網+海洋科考的信息服務體系,完善創新成果轉換,推進海洋科考大數據整體產業發展,推動海洋科考裝備產業化突破。


      4、海洋國土寫入海洋基本法


      中國是世界上海島最多的國家之一。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沿海國家最大可管轄以下6大海洋區域:港口、內海、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據此規定,中國擁有近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建設海洋強國、維護海洋權益的內容是一個亮點。”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委員、國家海洋戰略研究所原所長高之國建議,全國人大通過立法,鞏固和捍衛領土主權。立法工作可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全國人大在下一輪修憲時,認真考慮“海洋入憲”問題,二是將中國南海斷續線和歷史性權利等核心利益問題寫入海洋基本法。


      去年,高之國積極推動在海南大學設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實驗室,這一行動得到了同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海南大學校長李建保的支持。


      高之國與李建保攜手,與海南大學法學院等共同發起南海更路簿的保護,并申請將其列入國家專項課題,如今這一項目已經立項到位。高之國介紹,“今年我打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海南設立高端智庫,從事海洋專業的教學與人才培養。”


      他還建議,在南海島礁建設的基礎上,設立南海島礁建設生態環境修復的國家專項,推進“智慧海洋”建設;建設“智慧海洋”工程先導系統,中國電科海洋信息產業基地,海洋應用大數據中心等;在南海更路簿研究工作基礎上,設立南海更路簿研究利用的國家專項;在海南大學創立國際司法與仲裁研究院,納入教育部“雙一流”建設規劃和項目,為國家培養優秀的國際司法人才和隊伍。


      5、構建環南海經濟圈


      “南海是我國面積最大、資源最豐富、戰略地位最重要的海域,是我國海上石油、貿易的重要生命線和戰略通道,是事關我國海上安全的重要屏障。”全國政協委員周春玲認為,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極具意義。


      據了解,環南海經濟圈是我國與南海周邊國家和地區以圍繞南海資源開發為中心,以港口、深水航線、沿海公路鐵路、航空線為紐帶,以沿海港口、園區、重要島礁的開發為依托,對內在市場、信息、勞務、金融和科技等方面緊密合作,是對外開放、多元、多層次的區域經濟共同體,在“十三五”期間,構建環南海經濟圈也是建設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


      “構建環南海經濟圈,有利于構建我國主導的南海經濟安全新格局,有利于形成南海國際公共服務合作新局面,有利于推動南海沿海省市區域經濟發展。”周春玲提出,環南海經濟圈建設需要從國家層面進行總體布局,充分發揮地方基礎優勢和主動性,在金融、產業、科技、基礎設施、人文交流和海洋事業等方面率先突破。


      “從戰略全局高度出發,要將構建環南海經濟圈上升為國家戰略,打造要素資源配置中心和金融資本策源地。”周春玲建議,國家應鼓勵企業開展海洋深層次合作,構建環南海經濟圈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并支持龍頭企業參與環南海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運營、標準、技術走出去。


      此外,還需強化環南海區域人文交流,鼓勵地方城市與周邊各國城市結對發展,通過經濟開路、文化交融、政治跟進,塑造南海作為“和平之海、機遇之海、希望之海、發展之海”的形象與功能,為國家經略南海提供有力支撐。


      6、加大對三沙市建設的支持力度


      “海南以及三沙在我國建設海洋強國中會發揮積極、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國人大代表、三沙市委書記、市長肖杰介紹,2017年,三沙將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正在招標建設一艘8000噸級的交通補給船‘三沙2號’,還將推進一些島礁直升飛機停機坪、碼頭的建設,為海洋經濟的發展提供條件。”肖杰認為,基礎設施的完善是海洋經濟騰飛的保障。


      他建議,繼續支持把三沙市建設發展成為海洋經濟示范區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重要平臺。近期重點包括支持在海南本島建設三沙腹地、海上應急救援基地、南海資源開發保障基地;進一步加快三沙市總體發展規劃和海洋生態總體規劃的實施,具體落到項目上;進一步支持拓展西沙游輪旅游航線、范圍;進一步支持推進三沙島礁基礎設施建設,在三沙地區設立空管機構。


      “國家要加大對三沙市建設的支持力度,這是我國宣示國家主權、維護海洋核心利益的需要。”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政協副主席王應際也建議,要繼續加大經費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海洋生態保護力度;三沙附近海域油氣資源開發稅收可考慮劃給或部分劃給海南,作為建設三沙市的部分經費來源。


      “發展和保護同等重要,建設海洋強國不能忽視對海洋環境的保護。”肖杰介紹,三沙市即將開展新一輪島礁綠化計劃,繼續加大植樹力度,植樹總量將不少于去年。“已經種上的樹要把它們養護得更好,原來覆蓋率比較低的島礁繼續提高覆蓋率。我們還計劃在北島建設海龜保護中心,保護中心將涵蓋現代化的觀測站,將更有效地保護好海龜。還要繼續完善島礁垃圾污水處理等工程,使各個島礁環保設施更加完善。”肖杰說。(本報特派記者廖琨  周國東)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加快動能轉換 壯大海洋經濟

      加快動能轉換 壯大海洋經濟

      今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壯大海洋經濟。在當前海洋經濟面臨轉型升級壓力的關鍵時期,怎樣提高海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如何推動新時代的“藍色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2018-03-24
    • 以園區為核心 促進海洋產業集群化發展

      以園區為核心 促進海洋產業集群化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進步和現代化生產組織方式的廣泛應用使得大范圍、大規模的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成為可能,海洋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018-05-31
    • 切實提高海洋經濟意識的影響力

      切實提高海洋經濟意識的影響力

      我國涉海就業人員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 7%,2017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 4%。2 7%的人口貢獻了近一成的國內生產總值,海洋經濟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2018-06-13
    • “大國重器”彰顯實力 海洋經濟穩中提質——來自2019海博會的觀察

      “大國重器”彰顯實力 海洋經濟穩中提質——來自2019海博會的觀察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在本屆海博會上發布的《2019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顯示,2018年,海洋生產總值為8 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 7%,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9 3%,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9 4%。
      2019-10-24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