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氫能與鋼鐵產業的合作是雙贏的結果:氫能幫助鋼鐵企業節能減排、延伸業務、完成轉型;鋼鐵企業為氫能提供了更多的落地應用。氫能和鋼鐵將形成一個互相促進的產業組合。
日前,河鋼集團與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中國鋼研、東北大學在北京簽訂合作協議,聯合組建“氫能技術與產業創新中心”,共同推進氫能技術創新與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氫能應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鋼鐵企業進軍氫能領域并非個案。此前,寶武集團聯合中核集團、清華大學等相關單位,進行核能制氫與氫能冶金相結合的合作。
一個是傳統產業,一個是新興產業。鋼鐵和氫能將擦出怎樣的火花?
不局限于項目研究
據介紹,氫能技術與產業創新中心為契約型非獨立法人機構,實行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將以項目為載體,通過建設氫能產業示范基地、政府政策導向支持等,積極探索商業模式,開展氫能發展規劃、應用技術、產業布局等領域合作。
在氫能發展規劃研究方面,將結合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動政府、行業組織等謀劃出臺區域氫能發展規劃;結合國家鋼鐵產業轉型升級規劃,研究制定鋼鐵企業氫能利用戰略和發展規劃。
在氫能應用技術開發方面,將圍繞焦爐煤氣制氫、儲氫運氫材料、燃料電池汽車、富氫冶金技術等領域加快技術研發與儲備,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化應用前景的全產業鏈氫能應用技術研發體系。
在氫能產業區域布局方面,將探索京津冀地區氫能發展商業模式,推動區域制氫工廠、加氫站及氫氣管網布局、液氫供應鏈建設投資,謀劃區域物流體系全面氫能重卡的應用示范,推進“柴改氫”綠色物流,加速氫能應用商業化進程。
據悉,除了項目合作研究外,四方還將在科技成果轉化、重大項目及課題聯合申報、科研平臺共享共建等方面開展合作。
鋼企做氫能排頭兵
氫能作為新興的戰略能源,具有零污染、零排放的優勢,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之一。
“發展氫能產業,是河鋼集團重要的戰略選擇,河鋼集團將堅持與國家戰略同向同行,將氫能利用作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致力于成為推動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先行者,創新中心的成立,將對我國氫能產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產生重要推動作用。”河鋼集團董事長于勇說。
據介紹,河鋼集團通過焦爐煤氣等工業副產氣制氫,2017年焦爐煤氣產量達33萬Nm3/h,按氫氣含量55%計算,約年產16億Nm3氫氣,是全球最大氣體公司法國液化空氣集團產氫量的1/7,生產的氫氣純度可達到99.999%。此外,還管理著3萬多輛重卡和大量的職工通勤大巴,具備發展氫能的合格氣源和廣闊的燃料電池汽車應用平臺,可為氫能產業提供全程的人才、技術支持和裝備材料保障,已經具備了領軍發展氫能全產業鏈的先決條件。
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表示,冶金行業和氣體接觸密切,工業基礎扎實,是開啟氫能社會的重要載體。河鋼有氫氣源,易打造加氫網絡;有應用市場,具備氫燃料汽車運營、推廣的運營管理平臺,容易創造出車輛、加氫站協同發展新模式;氫能創新中心的建立將使河鋼發展氫能具備跨學科人才和綜合技術方面的保障;河鋼具備氫能產業用材方面的保障條件。因此,河鋼應當抓住歷史性機遇,進行氫能發展戰略布局,引領京津冀地區零污染、零排放物流體系建設,樹立全球冶金行業的綠色制造新標桿。
在中國鋼研張少明董事長看來,氫能與燃料電池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方向,對推動新能源革命、應對環境治理挑戰、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等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四方共同發起成立“氫能技術與產業創新中心”,正是積極推動綠色發展的實踐行動。
優勢互補的產業組合
據業內專家介紹,鋼鐵企業開拓制氫業務具有天然優勢。在鋼鐵冶煉的過程中氫氣作為中間產物產生,在鋼鐵冷軋時用氫氣作為保護氣體,因此鋼鐵企業對氫氣并不陌生,對氫氣的生產和使用有著豐富的經驗。
“從原材料講,生產鋼鐵產品時產生的副產煤氣是制氫的優質原料氣,主要包括高爐煤氣(BFG)、焦爐煤氣(COG)、轉爐煤氣(LDG)等。目前焦爐煤氣制氫技術較為成熟,寶武集團、鞍鋼、攀鋼等國內大型鋼鐵企業均有實踐。”上述專家表示。
目前,鋼鐵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根據《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十三五”期間能源消耗總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要分別下降10%和15%以上。鋼鐵企業減排壓力越來越大。在此背景下,“氫氣煉鋼”被認為是鋼鐵工業減排的最佳路徑之一。
在業內看來,氫能與鋼鐵產業的合作是雙贏的結果:氫能幫助鋼鐵企業節能減排、延伸業務、完成轉型;鋼鐵企業為氫能提供了更多的落地應用。氫能和鋼鐵將形成一個互相促進的產業組合。
“鋼鐵行業是去產能、調結構、促轉型的重點行業,而氫能行業是處于起步階段的行業,氫能和鋼鐵的合作形成了互補,有著良好的示范效應,能夠吸引更多行業涉足氫能。”上述業內專家稱。(李雪紅)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