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不僅中國船廠面臨困境,全球造船業都已深陷嚴冬之中,已經到了比拼“內力”的時刻。盡管行業接單難、交船難、盈利難、融資難等問題依然突出,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以及《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都有助于我國船舶制造業實現由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的邁進。
事實證明,只有把優秀的人才吸引到船舶制造業中來,造船業才能看到希望。目前放眼國內,流水線工人多、中高級技工少的問題在船舶制造業從業隊伍中較為顯著,加上國內職業教育仍呈現較明顯的校企對接不緊密的“閉門造車”狀態,所輸出人才的素養距離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要求仍有較大差距的,其中,動手能力強、能夠獨當一面的高級技工人才將決定中國船舶制造未來幾十年的發展與進步,因此國內船舶制造業轉型升級正面臨著較為嚴重的人才培養考驗。
那么,如何能對上人才市場的接口?怎樣從源頭上提升船舶制造業人才的素養?打破產品不對路的窘境,就需要提高造船企業人才培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優化船舶制造業人才培養和發展的環境,完善人才的使用、流動、評價、激勵機制,是吸引人才、造就人才的重要環節。這既需要政府不斷加大人才培養的投資力度,加快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也需要造船企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只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國船舶制造的名片才能更加亮麗。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