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保設施開放請拿出誠意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6-10





      ■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是我國環境保護事業走向公開、透明的反映。期待各地拿出足夠誠意,熱情對待公眾開放,也期待所有設施都能盡早敞開大門
     
      查詢每天的空氣質量,很多人可能沒有想到這些數據如何得來;每天扔掉的垃圾、排掉的污水去了哪里,最終又如何變化?面對孩子們的問題,大人們也只能草草作答,因為鮮有人真正到過現場。近日,環保部、住建部公布的《關于推進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的指導意見》,讓大家有機會去這些地方一探究竟。正如《意見》所言,“推動相關設施向公眾開放,是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提高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有效措施。”也就是說,開放相關設施,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公眾的好奇心。
     
      “環保素養低,行為缺自覺”“期待別人參與,自己獲益”……這些對公眾的各種抱怨聲,聽上去有道理,但認真想想,百姓的這些不足,與其對環境形勢沒有切身感受很有關系,其根本原因還在于政府部門沒能創造更多條件,讓大家有直觀的認識和感受。
     
      了解才能關注,才能有信任、有參與,這話一點不假。拿我們每天面對的生活垃圾來講,政府部門、媒體用了很大氣力,想讓公眾了解一座城市每天產生的垃圾量有多少多少萬噸;不厭其煩地告知公眾垃圾圍城的現實。但對每個家庭、每個社會公民來說,接受這樣的灌輸并不容易,他們對垃圾的認識也僅局限于家庭與社區的垃圾桶的滿溢。如果有機會看到垃圾填埋場占掉的良田、焚燒廠里山一樣堆積的生活垃圾,了解了生活垃圾要經過多少道程序、投入多少真金白銀才能“消化”,相信大家能深刻地感受到垃圾減量的必要性,也才能更好地遵循分類原則,做好源頭減量的工作。再比如鄰避問題集中的垃圾焚燒廠,既然承諾運營期間能做到排放達標、安全可靠,不妨大大方方地請街坊們常來看看,讓人們放心。
     
      從這個角度說,真該給這一《意見》點個贊。從環境信息像機密文件一樣被“珍藏”,到如今歡迎公眾來參觀數據的形成過程;從環保設施門前的“閑人免進”,到如今敞開大門對公眾開放,這是我國環境保護事業走向公開、透明的反映。它顯示了相關部門的底氣,這一底氣來自于我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基礎信息的可信度不斷提高。
     
      對公眾開放,實際上也是在接受社會監督,有助于提升環保設施的管理水平。筆者參觀過一些發達國家的環保設施,像日本的垃圾處理廠,很多都單獨設置公眾參觀線路,他們不僅把最好的觀察視角留給公眾通道,讓大家有機會清晰詳細地了解垃圾處理的全過程,而且通道雖與垃圾只有一層玻璃相隔,卻沒有任何異味,說明垃圾處理廠的密閉水平非常高,異味收集系統運行良好。
     
      實事求是地說,國內一些環保設施如果開放,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意見》也考慮到實際情況,給各地留足了空間。比如有條件的開放,各地可先選出一處設施開放等等。做好這件事,需要有個過程,公眾也能理解。就怕有的地方不把開放當回事,把位置最偏僻、交通最不便的先拿出來做樣子,給開放制造不必要的障礙;或者把公眾最想看的捂著蓋著,而把一些大家不感興趣的內容開放,敷衍了事。
     
      總之,向公眾開放環保設施,需要設施管理者拿出誠意,多動腦筋,做一番努力。我們期待所有設施早點達到開放要求,做到“萬事俱備,就等您來”。(孫秀艷)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整改環保問題無關企業大小

      各地情況表明,中央環保督察有力推動了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大政方針的貫徹落實,切實提高了地方黨委政府對環保工作的重視程度,有效解決了一批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贏得了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
      2017-09-09
    • 環保稅發揮作用的關鍵是把好征收使用關

      環保稅發揮作用的關鍵是把好征收使用關

      環保稅開征已經進入倒計時,為了保障這一全新稅種順利開征,目前稅務部門正與環保部門密切配合,緊鑼密鼓做好開征準備工作,包括交接排污企業信息、稅源摸底和信息共享平臺征管系統開發等。環保稅法實施條例也即將上報國務院審...
      2017-09-21
    • 環保督察催生轉型升級“化學反應”

      環保督察催生轉型升級“化學反應”

      環保督察絕不是一陣風,不僅是生態環境的保衛戰,也是一場轉型升級的持久戰。至此,自2015年底從河北試點開始的中央環保督察巡視,兩年內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 ,督察范圍不可謂不廣。
      2017-09-25
    • 環保是機遇不是包袱

      環保是機遇不是包袱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定下的基調。也就是說,對于長江經濟帶沿線的11個省(市)而言,生態保護是絕對的紅線,一切發展都當以此為前提。
      2018-01-05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