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日前聯合發布汽車投資項目管理意見,明確不再核準新建獨立法人的傳統燃油汽車整車企業。同時,現有車企新增燃油車產能也將考量以往產能利用率、盈利、研發投入等指標。這是到目前為止,汽車行業在去產能方面出臺的最嚴厲措施。
顯然,這也是汽車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對傳統燃油車采取去產能措施,鼓勵新能源車增加產能,利用政策杠桿調節傳統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的市場格局,促進產業資源向新能源車傾斜,以推動國內新能源車的快速發展。
汽車是我國經濟的一大支柱型產業,2016年我國汽車產銷雙超2800萬輛,同比增長了14.46%和13.65%,其中新能源汽車生產51.7萬輛,銷售50.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了51.7%和53%。可見,新能源汽車的總量和占比雖然很小,但增長速度遠超行業平均水平,且代表著汽車行業的未來趨勢,乃是不可忽視的力量。如果新能源車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當基數達到一定的量級時,就會由量變引發質變,從而徹底取代傳統燃油車。
在傳統燃油車領域,我國雖然產銷量都很大,但以合資品牌為主,無論是技術還是品牌都受制于人,自主品牌缺乏技術實力,難以與國外品牌汽車競爭,長期居于低端市場,利潤率有限,也難以做大做強。而在新能源車領域,由于技術和汽車結構完全不同,我國車企與國外車企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均具有相同的發展機會。
近年來,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投資巨大,且布局完整,從鋰礦、鋰電池、氫能源、電動汽車、零配件、控制軟件等均有涉足,已經構建起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目前,我國新能源車產量占全球近半的比例,說明對市場的把控力度很大,如果產業戰略發展得當,極有可能在新能源車領域實現彎道超車的目標,成為全球新能源車的領導者,以及標準的制定者,從而取得汽車行業的話語權。
以往在傳統燃油車行業實施的“市場換技術”策略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被國外品牌利用,打開了國內汽車市場,導致汽車產業被國外汽車品牌控制。現在,面對百年一遇的汽車行業大變局,我們不能再錯過機會了,要盡快調整產業結構,不能再讓傳統燃油車占有太多資源,需將產業資源引入新能源車領域,大力促進新能源車的發展。
從環保的角度來看,發展新能源車就是最好的策略,可以徹底消除汽車尾氣排放問題,以降低空氣污染源,改善我們的空氣質量。綜上所述,汽車行業進行供給側改革,對傳統燃油車去產能,乃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政策,將改變我國乃至世界的汽車產業結構,引領社會進入到新能源汽車時代。(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