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海關公布了最新外貿數據,今年前11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5.14萬億元,增長15.6%,其中,出口13.85萬億元,增長11.6%,進口11.29萬億元,增長20.9%;貿易順差2.56萬億元,收窄16.7%。根據這些數據測算,2017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速仍會超過12%,將結束連續兩年的下降走勢并恢復增長,呈現兩位數增長幾成定局。這一來之不易的結果,既是在全球經濟全面穩步復蘇大背景下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自身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調整的具體體現。
(圖片來源:互聯網)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對于對外貿易而言,同樣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十九大報告提出“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這是“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之一。結合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全球市場需求與大宗商品價格變化、中國出口商品和服務結構的處于大幅調整階段的現狀,對外貿易的發展必須要擺脫“速度情結”,實現中國對外貿易的轉型升級。
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比較優勢減弱,我國外貿發展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條件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對外貿發展帶來廣泛、深刻、持久、復雜的影響。因此,《對外貿易發展“十三五”規劃》在制定外貿發展目標時,已經放棄了外貿增長量化目標,而將外貿結構優化置于首位,把工作著力點從短期的增長快慢轉移到長期的結構調整上來,更加注重外貿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這是對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新環境作出的正確判斷之后得出的正確結論。
全球經濟低迷,國際有效需求不足,大宗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動蕩不穩,導致國際產業轉移放慢。但國際需求的國際產業和訂單向中國周邊國家轉移加快,我國制造業成本與部分發展中國家,甚至與發達國家部分地區相比幾乎沒有明顯優勢,傳統比較優勢明顯弱化,企業生產綜合成本不斷上升,傳統外貿競爭優勢持續減弱,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完全形成。此外,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尚未解決,中西部地區產業鏈配套仍不完善,物流成本偏高,承接東部要素成本型的產業和訂單轉移的能力不強。另外,國際貿易摩擦增多、貿易保護主義繼續蔓延、地緣政治局勢和恐怖主義威脅、惡劣天氣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這些負面因素對外貿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性,產生負面影響。
從其他角度來看,我國外貿發展的有利條件仍然存在。總的來說,我國外貿有“三個沒有改變”:外貿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根本改變,與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產業互補優勢沒有改變,外貿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加快的趨勢沒有改變。與此同時,外貿管理體制的改革、外貿政策協調機制的完善,財稅、金融、產業、貿易等政策之間的銜接和配合、自由貿易試驗區、“一帶一路”等政策的加快實施,更為外貿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走進新時代的中國對外貿易,在發展理念與目標方面,強調在外貿穩增長的同時,要更加注重調結構,從外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提高外貿持續發展新動能。不設定規模增速的量化指標,而是細化結構調整目標,符合經濟全球化發生深刻變化、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符合世界貿易發展普遍規律,也是中國外貿進入新階段的客觀需要。對外貿易的發展重點要從短期穩增速轉到長期調結構、培育新優勢新動能、推動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上來。
對外貿易的持續穩定增長是中國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重要內容。我們有理由相信,正在步入新征程的中國對外貿易事業,在“一帶一路”建設、貿易強國建設、改善營商環境、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支持外貿新業態發展、培育綜合競爭新優勢、促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等一系列有利于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的落實中,定能實現對外貿易發展的質量與速度的雙提升。(特約評論員 榮民)
轉自:中國貿易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