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部長鐘山給出了我國建設經貿強國的時間表:2035年前,基本建成經貿強國;2050年前,全面建成經貿強國。
(圖片來源:互聯網)
與其說經貿強國的時間表,不如說外貿轉型的時間表。“衰落”“危機”“迷茫”,自全球外貿遭遇最漫長的寒冬以來,中國經濟的外貿馬車與“中國制造”便陷入集體憂慮。
在多年高歌猛進之后,中國經貿開始陷入增長的困頓。人口紅利漸漸消失,帶來勞動力價格上漲、成本上升;環境在多年不計后果的發展之后,變得脆弱;而此時的經濟模式,與當年“世界工廠”式的加工貿易方式相比,似乎還并沒有多大長進,依然掙扎在價值鏈的底端。
危機倒逼中國外貿進行一場政府與企業兩個層面的雙重變革。隨著全球制造業版圖遷移,中國制造業找尋新優勢的步伐更加迫切。
現實的壓力比觀念的說服更能倒逼企業轉型,而這一轉型趨勢正在從中小企業群體迅速擴展到大中型企業與專業市場領域。那些曾靠外貿起家、成長為全國經濟優等生的省區,正是這場轉型大考的主角。
傳統的加工出口不需要品牌、不需要研發、不需要市場營銷、不需要技術改造,也不需要法律,更不需要金融。這樣的經貿上得了規模卻做不來深度。在多年發展之后,漸漸失去了后勁。
產品升級成為唯一的出路,升級則意味著必須創新,開發出更多新產品、新專利。從過去拿訂單機械生產轉型做品牌、做“數字貿易”,中國正在通過鼓勵企業積極進行技術創新和向價值鏈的高端延伸來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進而彌補傳統出口產品的下滑。
電商的錢沒那么好賺,中國的賣家們還需要深入理解新的游戲規則。競爭激烈,價格拼殺兇猛,早期的暴利時代不再,平臺對商家的監管、審核更加嚴格,商家們只能在日常經營上,拼質量細節、拼產品設計、拼服務口碑。
TPP協議曾試圖重塑全球貿易規則的一個協議體系,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關于跨境電子商務貿易規則的制定。但特朗普上臺和美國退出TPP協議,表面上讓中國暫時可以“松一口氣”,但隨后美國大規模財稅改革來襲,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中國很難置身事外。
外貿轉型從來就不“單純”。中國經濟增長告別過去的高速度,如何實現高質量,經貿強國背后的改革和轉型仍然最值得期待。
“一帶一路”不斷落地發芽,中國的外貿版圖隨之更新,更廣闊的新市場意味著更多的新客源,也為經貿強國打下了市場基礎。中國企業如何接單,如何應對更加復雜的全球化新商貿戰場,如何為自己匹配高技術“武器”將是經貿強國路上最大的看點。(陶鳳 摘編自12月26日北京商報)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