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告訴了人們一個樸素的道理:想要擴大市場份額,價格戰是最管用的手段。商人出身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也在靠價格戰擴大美國的競爭力,要把企業稅從35%降到20%,這招用得還是挺狠的。
關于美國減稅政策產生的影響,無非有以下幾種可能:
一是其他所有國家都不跟進,只有美國一家玩。美國對于企業和資本的吸引力大增,這樣很多企業去美國投資,結果是美國就業和稅源迅速增加,新創造的稅收大于因減稅造成的赤字,特朗普大功告成。同時,因為美國對于企業的總容量有限,其他國家流入美國的企業和資本都不會太多,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有限。
另一種可能性是所有國家都同步跟進,降稅幅度和比例都相等。當同類商品都打價格戰時,總的銷量會有所增加,但每家所占的市場份額不會有大的波動。也就是說,企業和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會維持在原來的平衡狀態,但在一些國家內部,會因為降稅增加企業的投資熱情,并由此擴大市場。
上面這兩種可能都只是假設,事實上基本上不可能發生。最大的可能性是一部分國家積極跟進,擴大了價格戰的范圍;另一部分國家沒有降價空間,一降價就會虧損,只能硬挺著,降價是死,不降價也是死。
國際競爭中的稅收價格戰到底有多厲害,現在還不能評價,但主要經濟體中的大部分都采取了積極的應對策略。特朗普稅改剛剛獲得通過,日本就宣布計劃把企業稅降到20%左右,法國、意大利、荷蘭等國家也都著手減稅。在此之前,英國、德國、愛爾蘭等國都已經有相應的減稅計劃,德國預期每年減稅150億歐元;英國計劃到2020年將企業所得稅降低到17%;愛爾蘭早已將企業所得稅調整到12.5%。一場減稅風暴即將席卷全球。
不過,對于中國而言,不是減不減稅的問題,而是怎么減的問題,是在保守、激進、折中三個路徑中選擇哪個的問題。
如果中國的減稅策略過于保守,導致中國和其他主要經濟體形成明顯的成本落差,資本會表現出強烈的外流沖動。首先受到美國稅改誘惑的應當是外資企業,在全球尋找成本洼地的本能,會讓外資企業最先產生搖擺。同時,有實力的中國企業也可能因此加快對外投資,到境外謀求發展。如果優質企業加速外流,留在中國的更多是弱小的企業,將會嚴重影響到中國的經濟素質。
同時,中國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將下降,一些原來競爭優勢就不明顯的產品將失去市場。不但產品出口規模會減少,國內市場也將受到進口產品的沖擊和侵蝕。不只是進出口企業會受到直接的影響,隨著傳導效應逐級擴大,會使整個經濟受到影響,中國企業的日子會更加難過。
如果采取更為激進的減稅策略,短時間內財政收入的大幅度縮減,中國或將面臨無錢可花的尷尬局面。2016年,中國的財政赤字達2.18萬億,已經達到歐盟的財政風險警戒線。在中國的公共預算支出中,重點民生支出、政府行政開支、基礎建設開支三大板塊占到一般預算內支出的80%。在三大板塊中,最有可能壓縮的就是基本建設開支。在中國經濟對投資依賴嚴重的情況下,基本建設項目的縮減,就意味著經濟面臨更大的下行壓力。特別是在基本建設項目中占有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所承受的壓力勢必更大。
美國稅改有可能會成為一種外部動力,倒逼中國的經濟改革,這是其最大的利好。溫情式的改革基本走到了盡頭,只有被逼到不改不行的絕境,決策層才會痛下狠心鏟除各種阻力,不惜以承擔更大的階段性痛苦的代價,建立新的經濟秩序。
要降低中國經濟的運行成本,首當其沖就應當裁減行政人員,縮減行政支出。行政體系龐大,不僅是當期支付的成本高,未來要支付的養老成本會更高。特別是削減行政成本中不合理的部分,不僅會減少龐大的行政體系開支,也意味著給中國經濟松綁。
如果稅收大幅度減免,最直接的效應是稅負公平,在稅收降低以后,偷漏稅企業的成本優勢不復存在,合規企業的發展空間相應擴大,優勝劣汰的機制才會形成。同時,由于企業偷漏稅意愿的降低,稅務機關的征收成本也會大幅度降低,稅收領域的尋租現象也會減少,整個企業運行生態都會變得更加良性。
稅收減少就意味著在一段時間內,政府部門無錢可花,各種政府補貼項目會相應縮減或取消。取消補貼,市場機制才會更好地發揮作用,真正有實力的企業才會發展得更好。
政府投資項目大幅度減少,會為民間資本騰出發展空間,民營經濟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雖然政府投資的減少在一定階段內會導致經濟增速下滑,但市場機制的恢復會創造出強大的能量和動力,讓中國經濟充滿后勁。(丁是釘)
轉自:中國企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