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多地中歐班列在疫情期間的開行數據均實現逆勢增長。截至7月3日,“義新歐”中歐班列已開行300列,上半年“義新歐”發送量同比增長151.1%。(人民日報海外版 7月13日)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消息稱,將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2億元,支持成都、鄭州、重慶、西安、烏魯木齊5個中歐班列樞紐節點城市建設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范工程。上述5個城市在中歐班列開行規模中呈現出“壓倒元白”的趨勢,在國際物流通道中占據重要地位。實際上,此次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的建設可謂“新動能”“新血液”“新思路”,意在推進市場化機制建設,破解各開行城市“割據”格局,促進班列整體的高質量發展。
那么,在共建“一帶一路”大舞臺上,中歐班列到底如何實現持續發力節節高?如何為共享發展新機遇提供有力支撐?如何打通堵點、攻克難點實現高質量發展?
針對“三如何”,筆者認為,中歐班列是陸路運輸,穩定性最高,因而成為運輸物資的優先選擇。“義新歐”西班牙運營公司總經理卡洛斯·桑塔納說,在疫情期間,鐵路運輸成為從中國進口醫用物資的一種可靠方案。其比海運快,比空運便宜的特點,讓中歐班列的優勢更加凸顯,是歐亞大陸之間名副其實的“生命通道”和“命運紐帶”。可以預見的是,中歐班列在未來將會進一步發揮其“聯通器”作用,贏得更大發展空間。比如,在優化提升國際陸港樞紐能級方面,鐵路提出將提升陸港集散能力、增強多式聯運能力、加強智慧港區建設和提升物流倉配效率。這一舉措,將加快形成“干支結合、樞紐集散”的班列組織方式,促進班列開行由“點對點”向“樞紐對樞紐”轉變,讓沿線城市資源可以共享,讓更多貨物可以“上車”,讓中歐班列的整體成本下降,效率提高。
事實上,中歐班列從“單打獨斗”走向“抱團取暖”是必然選擇,疫情促使各國命運緊密相連,再次證明只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人間正道。無論是應對疫情,還是恢復經濟,“一帶一路”合作大家庭持續擴大,以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范工程為例,利用鐵路現有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等資源,在著力打造國際開放合作平臺、加快構建高效運輸組織體系等方面積極探索,構建以樞紐節點城市為骨架、“點線面”相結合的經濟廊帶和運輸空間,有利于促進班列融合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千帆破浪千山過,一帶乘風一路連。伴隨著經貿合作水平不斷提高,互聯互通持續加強,民意基礎日益牢固,源源不斷的“紅利”為中歐班列注入“源頭活水”,助力全球供應鏈安全暢通,為世界經濟復蘇發展帶來信心。
轉自: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