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新質生產力 多地加快部署“路線圖”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5-21





      近段時間以來,湖北、陜西、山東等地加快部署新質生產力發展“路線圖”。上海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各地主要圍繞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營商環境等多個領域布局,促進產業煥“新”提“質”,經濟“含綠量”顯著提升。


      科技研發創“新”提“質”


      各地在謀篇布局新質生產力時,不約而同地將創新列為發展重點。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山東省副省長宋軍繼表示,接下來將緊緊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他透露,山東正在研究制定“新質生產力培育三年行動計劃”等文件,將于近期印發實施。


      今年一季度,天津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49%。天津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工介紹,下一步將聚焦科技創新和產業煥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善作善成。比如,著力培育城市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功能,依托科技資源和制造業的配套優勢,聚力打造區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廣東省大灣區辦主任艾學峰表示,廣東將繼續讓企業在創新中唱主角,推動一流科技領軍企業向生態主導型和平臺引領型企業轉變,培育一批創新鏈“鏈主”企業,壯大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加快孵化一批“新物種”企業,形成上下游緊密合作、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良好格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來明認為,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各領域的創新,以及這些創新成果在更大范圍內的擴散應用,共同構成了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是新質生產力的整體呈現。總的來看,我國新動能正持續成長壯大,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綠色轉型賦“能”增“效”


      向綠色要發展效益、從綠色中尋找競爭優勢,正成為地方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路徑。


      目前海南深入打造“清潔能源島”,大幅降低碳足跡,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78.5%,位居全國前列。“我們將探索更多變‘碳’為‘寶’的實踐路徑,建設清潔能源島2.0版,發展海上風電、光伏等綠色產業,推動綠氫‘制儲輸用’,推進石化新材料等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小明說。


      “我們將發揮福建在清潔能源、綠色產業上的優勢,大力發展動力電池、海上風電、新型儲能等產業,壯大綠色服務業,打造節約、循環、綠色低碳的供應鏈。”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趙龍介紹,福建將盡快實現全省制造業企業100%使用清潔和綠色電力。


      江蘇以數智、綠色技術推動傳統產業煥新,省財政專門安排2億元獎補資金啟動實施化工企業老舊裝置更新改造行動。江蘇省副省長胡廣杰表示,接下來將以落實國家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為契機,實施工業企業技改項目貸款貼息、設立技改項目專項貸款等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動鋼鐵、石化、建材等傳統產業先進產能的比重持續提升。


      在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連平看來,我國未來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進一步促進綠色低碳轉型,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未來綠色低碳和節能板塊有望繼續得到資金青睞。


      營商環境鋪“路”筑“基”


      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進程中,多地強調“改善營商環境”這關鍵一招。


      比如,遼寧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的“先手棋”“關鍵仗”,不斷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優化政務服務,著力惠企利民,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遼寧實際、具有遼寧特色的新路子。


      吉林已連續四年把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作為“新春第一會”。吉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蔡東表示,今年吉林還將組織實施“營商環境優化重點行動”,確定了40項具體攻堅舉措,就是要從“關鍵小事”抓起,打造“辦事不求人”“審批不見面”“最多跑一次”的一流營商環境。


      浙江省中小企業法學研究會會長胡祥甫認為,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胡祥甫說,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新的產業形態、新的經營模式,民營企業須投入更長的時間、更大的投資、更多的人力物力。這就需要政府牽頭各方共同努力建成一個長期穩定、可預期、有安全感的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殷勇表示,下一步,北京將堅持問題導向,以提升企業的獲得感為最終目標,努力打造營商服務的“北京服務”品牌。(記者 李苑)


      轉自:上海證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