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活帶動金融活 M2-M1“剪刀差” 收窄至新低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7-24





      6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與狹義貨幣(M1)的同比增速“剪刀差”(M2同比增速減去M1同比增速)收窄至3.7個百分點,為M1統計口徑調整以來的新低,釋放出“活錢”變多、投資與消費意愿回溫等積極信號。


      分析人士預計,三季度,穩經濟、穩預期、穩外貿政策效果和M1的低基數效應將持續顯現,對M1同比增速形成支撐,M2、M1“剪刀差”有望繼續維持在相對低位。


      活期存款增長提速


      在我國反映金融總量變化的數據中,按流通中便利程度由高到低,貨幣供應量分為流通中貨幣(M0)、M1和M2三個層次。


      “M2主要由各類存款構成,代表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M1主要由各類活期存款構成,代表實體經濟的投資、消費活躍度。”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


      除了M2、M1自身的增長變化,二者增速相對變化形成的“剪刀差”,是透視企業投資意愿、居民消費傾向的重要“風向標”。這是因為與趴在銀行賬戶上的定期存款相比,M1屬于支付交易較為便利的“活錢”,“活錢”增速加快,體現投資、消費等經濟活動有回暖提升跡象。


      今年1月,為適應金融市場和金融創新發展,M1的統計口徑進行了調整:在包含M0、單位活期存款的基礎上,進一步納入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


      年內,M1同比增速總體呈現上揚趨勢,并在6月末達到4.6%,與8.3%的M2同比增速進一步拉小差距。兩者之間3.7個百分點的“剪刀差”,為年內最小差值,且較前5個月明顯收窄。


      從數值看,6月末,M1同比增速明顯跳升,M2同比增速相對穩定,直接導致了“剪刀差”大幅收窄。在市場人士看來,活期存款增加、金融市場回暖、低基數效應等因素,是這一現象的直接“推手”。


      其中,各類活期存款增長動能加大,是M1增長提速的重要原因。王青表示:首先,企業短期貸款同比大幅多增,帶動企業活期存款多增;其次,上半年用于置換隱性債務的地方政府債券大規模發行,導致部分城投企業用于置換隱性債務的活期存款增加。


      低基數效應也推高了M1同比增速。去年同期,在金融“擠水分”的影響下,企業活期存款下降。廣發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鐘林楠表示,今年上半年,社融同比多增,M1同比增速提升,符合貨幣政策“適度寬松”的定調,廣義流動性已明顯改善。


      企業投資意愿修復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M2、M1“剪刀差”收窄,意味著政策傳導效率提升,企業流動性需求增強,投資意愿逐步修復,經濟活力有所提升。


      “這既體現出資金活化程度提升,貨幣流通速度加快,也表明前期穩增長、穩預期、穩外貿等宏觀政策的效果初步顯現。”中金公司研究部副總經理、銀行業分析師林英奇表示,出口形勢邊際改善和人民幣匯率走強后,企業出口增加、結匯意愿增強,使得企業活期存款增加;居民將理財資金轉回活期存款,或表明后續進行消費或短期投資的靈活性和意愿在提升,居民風險偏好有所回暖。


      不過,參考過去10年的M1平均增速,當前M1增速處于偏低水平。“居民消費、企業投資動能整體仍處于偏弱狀態。”王青提到,尤其是當前房地產市場仍處于調整過程中,影響了居民定期存款向房地產企業活期存款的轉移。這是近年來M1增速偏低、M2和M1存在一定幅度“剪刀差”的重要原因。


      華安證券認為,盡管從貨幣流通看,資金活化較為顯著,但企業資產負債表仍存在隱憂。比如,規上工業企業近期出現擴表動能減弱、權益增速低于資產增速等現象,反映部分企業擴表依賴債務驅動而非盈利支撐。


      “剪刀差”有望維持在低位


      展望三季度,林英奇預計,穩經濟、穩預期、穩外貿政策效果和M1的低基數效應將持續顯現,對M1同比增速形成支撐,M2、M1“剪刀差”會維持在相對低位。未來M1增速變化,一方面取決于貿易環境變化,另一方面也受到居民風險偏好變化影響,而這將取決于資本市場表現、居民收入預期、房地產政策效果等。


      從中長期來看,明明認為,M2、M1“剪刀差”變化的核心在于:居民收入預期與企業盈利改善的可持續性。如果基本面再度承壓,M1同比增速或沖高回落,“剪刀差”可能再度走闊。


      關于下半年的宏觀經濟基本面,王青判斷,金融管理部門將持續引導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力度,強化逆周期調節;財政部門將通過優化以舊換新等政策工具,加力促消費。預計下半年企業和居民的投資、消費活躍度有望持續改善,M1增速還有上升空間,M2、M1“剪刀差”有望繼續收窄。(記者 張瓊斯)


      轉自:上海證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