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以來,一項項“全球首個”“世界首創”接連涌現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29





    “十四五”以來,一項項“全球首個”“世界首創”接連涌現——

    超級工程標記發展新刻度


      從高空的視角俯瞰,“十四五”期間,中國壯麗山河上又添豪邁畫筆:那是深中通道跨江貫通、拉林鐵路穿山越嶺、白鶴灘水電站“鶴”舞金沙……


      以城市的視野觀察,經濟發展又增強勁動力:“深海一號”全面投產、“能儲一號”并網發電,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穩穩守護萬家燈火……


      這一座座超級工程、重大項目,不斷以“第一”“首次”“最大”彰顯中國創新的重大突破,更標記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刻度,托起人民的美好生活。


      “國之重器扛得住地動山搖、經得起百年風雨”


      試驗成功!


      幾天前,在湖南長沙,中國能建世界最大人工硐室儲氣原位試驗平臺——儲氣密封循環試驗圓滿成功。


      試驗壓力突破世界最高等級18兆帕,通過高低壓循環、長時保壓“雙168小時”連續運行驗證,儲氣庫密封性、穩定性等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標志著我國在人工硐室儲氣領域技術路線全面打通,將加速推動壓氣儲能行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重大技術突破的同時,一批重大工程建設正酣。


      新疆哈密,全球單期最大“光熱儲”一體化項目汽輪機基礎完成澆筑,意味著項目邁出關鍵一步。山東東營,26兆瓦級海上風機在附近海面吊裝,這是目前全球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大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組。


      從茫茫戈壁到渤海之濱,一個個項目“之最”,彰顯著超級工程的無盡探索。“‘十四五’,我們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大國重器’的創新制高點。”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說。


      海上,挺進深藍步伐鏗鏘,船舶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集齊;油氣開發向超深水邁進,全球首個超深水超淺層大氣田陵水36—1成功鉆探發現,一系列大型項目建成投產。


      陸上,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由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葛洲壩6座電站構成的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綜合效益充分發揮。


      天上,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嫦娥六號”實現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無人采樣返回;第一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研制的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商業飛行。


      這些重大工程項目,彰顯了中國完備產業鏈在鍛造大國重器、建設超級工程中的優勢。


      金沙江上,白鶴灘水電站,一座拱形大壩橫亙在高聳的山谷間,承受1650萬噸的最大水推力。近年建成的白鶴灘水電站、深中通道等,設計壽命都長達百年以上;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扛得住17級臺風、9級地震。目前我國已建成44條特高壓輸電通道,另有4條正在建設,電網不僅規模大、覆蓋廣,而且堅強可靠。


      “國之重器扛得住地動山搖、經得起百年風雨。”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說。


      科技攻關持續加力,中國創新帶來更多驚喜


      6月25日,“深海一號”二期項目最后一口氣井開井生產,標志著項目實現全面投產。這是我國迄今為止水深最深、勘探開發難度最大的海上氣田。


      深海富含油氣資源,也是世界各國科技角逐的主戰場。要想叩開深水油氣勘探開采的大門,需要解決“深水、深層、高溫、高壓”四大世界級行業難題。


      最終,5項世界首創的深水高壓鉆完井關鍵技術,一批關鍵裝備和產品國產化,構成了“深海一號”二期項目交出的部分答卷。“‘深海一號’的烈焰,照亮的不只是深海,更是中國深水能力躍升的里程碑。”“深海一號”二期鉆采方案設計經理吳怡說。


      國之重器背后,這些“第一次”“第一座”“第一艘”彰顯著中國創新的重大突破。科技創新帶動產業不斷向中高端轉型升級,很多領域加快從量變到質變、從中低端到中高端、從追趕者到領跑者轉變。


      “‘十四五’規劃把創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我們是這么寫的,也是這么做的。”鄭柵潔說。


      ——研發投入再創新高。數據顯示,去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


      ——科技攻關持續加力。從核電、高鐵、船舶與海洋工程等裝備領域,到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載人航天、深空探測,我國一大批科技前沿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創新正帶來越來越多的驚喜。“祝融號”火星車首次登陸火星;“嫦娥5號”帶回月壤已與6個國家開展共享研究;“祖沖之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領跑全球;“東方超環”核聚變實驗裝置實現1億度高溫、1066秒的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刷新世界紀錄。


      ——綠色發展增添活力。2024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3.46萬億千瓦時,約為“十三五”末的1.6倍,綠色能源點亮千家萬戶。每年生產鋼材中,20%以上的原料來自廢鋼循環利用,節能降碳成效顯著。高速公路充電樁數量4年翻了兩番多,覆蓋了98.4%的高速公路服務區,新技術讓傳統基礎設施煥發新的活力。


      再將視野放大,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鐵網、港口網、城市軌道交通網、寬帶網,也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風電裝機、光伏裝機、充電樁等,跨越前行背后,正是創新源源不斷增添動力。


      保持一定投資強度,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


      8月17日,隨著開挖直徑17.5米的“山河號”盾構機刀盤破洞而出,山東濟南黃崗路黃河隧道盾構段掘進完成,標志著世界最大直徑水下盾構隧道順利貫通。


      黃崗路黃河隧道穿越“地上懸河”,是繼“萬里黃河第一隧”——濟南濟濼路黃河隧道后又一連接南北向的大通道。中鐵十四局項目現場負責人周祥介紹,針對黃河之下的復雜地質條件,項目團隊在建設初期就量身定制了“山河號”盾構機,并配備智能化裝備系統,為安全掘進裝上“智慧大腦”。


      建設以來,“山河號”盾構機先后平穩穿越一級水源保護地沉砂池、黃河兩岸大堤等多個風險源,實現最高日進尺18米、月進尺426米,刷新17米級盾構施工的世界紀錄。


      “十四五”規劃了102項重大工程,進展如何?下一個五年,投資強度還會繼續保持嗎?


      “我國人均GDP剛超過1.3萬美元,要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須保持一定的投資強度。”李春臨說,經過4年多扎實推進,102項重大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重大成效,預計年底前能全部完成規劃目標。


      一項項重大工程,正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濃濃“新意”——


      基礎設施構筑經濟循環“新支撐”。貴陽至南寧高鐵、和田至若羌鐵路、中老鐵路、成都天府機場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成投運,川藏鐵路、平陸運河等重大工程穩步建設,全國約90%縣級行政中心實現30分鐘上高速,50萬人口以上城市高鐵覆蓋率達到97%,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堅實支撐。


      民生項目提升百姓生活“新品質”。支持建設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全面覆蓋中西部等優質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省份;支持208萬戶困難家庭適老化改造,民生保障更有溫度。


      重大工程筑牢國家安全“新基座”。四大油氣戰略通道持續完善,全國水庫總庫容達萬億立方米、大壩數量全球第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持續強化部門協同、央地聯動,確保102項重大工程圓滿收官。同時,科學謀劃‘十五五’重大工程項目,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李春臨說。(記者 李婕)


      數據鏈接


      102項重大工程即將圓滿收官


      “十四五”規劃了102項重大工程,經過4年多扎實推進,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重大成效,預計今年年底前能全部完成規劃目標。


      ◇ 基礎設施


      貴陽至南寧高鐵、和田至若羌鐵路、中老鐵路、成都天府機場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成投運,川藏鐵路、平陸運河等重大工程穩步建設


      ◇ 科技攻關


      “祝融號”火星車首次登陸火星;“嫦娥5號”帶回月壤已與6個國家開展共享研究;“祖沖之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領跑全球;“東方超環”核聚變實驗裝置實現1億度高溫、1066秒的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刷新世界紀錄


      ◇ 生態建設


      “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志性戰役全面打響,黃河“幾字彎”綠進沙退;科爾沁、渾善達克流動沙地殲滅戰有力阻遏京津風沙源;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全長3000多公里的阻沙防護帶構筑起“綠色長城”


      ◇ 民生項目


      建設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208萬戶困難家庭適老化改造


      ◇ 高水平安全保障


      四大油氣戰略通道持續完善,全國水庫總庫容達萬億立方米、大壩數量全球第一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