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價格持續走低,儲能企業需把好質量關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9-01





      近日,中國石油集團濟柴動力有限公司5MWh液冷儲能系統電氣分部件招標項目開標,億緯動力以單價0.446元/Wh的報價,預中標此次配套130MW/260MWh液冷儲能項目的電氣分部件采購。


      今年以來,系統價格持續走低,從年初的約0.8元/Wh,相繼跌破0.6元/Wh、0.5元/Wh,且仍未顯示止跌跡象。隨著儲能產能高速擴張,價格戰正席卷儲能產業鏈,部分成交價臨近或擊破成本線,對企業盈利能力造成挑戰。在此背景下,企業需通過技術破局,推動產品迭代升級、降本提質增效,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成交價擊破成本線


      今年以來,儲能電芯價格一路下探,行業咨詢機構InfoLink相關數據顯示,280Ah磷酸鐵鋰電芯自1月底均價0.42元/Wh降到7月底0.34元/Wh,最低價跌至0.29元/Wh。與此同時,儲能系統價格也緊隨其后,自3月以來逐漸步入"0.5元"時代,且近期仍在繼續下探,部分最新開標報價已跌破0.5元/Wh,較年初降幅已超過40%。


      例如,近期開標的包頭鋁業產業園區綠色供電項目135MW/540MWh電化學儲能工程2個標段直流側采購項目中,浙江臥龍儲能及中車株洲所的中標價格分別為0.455元/Wh和0.435元/Wh;6月,中國華電集團發布2024年首批磷酸鐵鋰電化學儲能系統采購開標,最低報價0.495元/Wh。


      "在儲能市場競爭加劇、供大于求背景下,原料端碳酸鋰價格持續下跌,難以對儲能電芯價格形成穩定支撐,使得電芯成本大幅下降,儲能系統招標價格也不斷走低。"鑫欏資訊高級研究員龍志強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目前儲能電芯和系統的成交價格基本徘徊在成本線附近,甚至已經低于部分廠商的成本價格。"比如儲能電芯的理論成本大概在0.3元/Wh,現在部分成交價已經低于這個數值。"


      值得一提的是,多個招標項目中出現的"最高限價"要求引發業內關注。例如今年5月中國石油集團濟柴動力有限公司發布5MWh液冷儲能系統電氣分部件框采招標公告,以此滿足150MW/300MWh儲能項目需求。其中直流側儲能電池系統最高限價0.478元/Wh,電芯最高限價0.33元/Wh。"市場行為從側面反映出目前市場競爭現狀,一些沒有競爭優勢的企業不得不采用'虧本賺吆喝'的策略,通過降低價格來獲取市場份額。"龍志強表示。


      技術創新驅動降本


      展望后市,儲能價格走勢還需密切關注原材料市場動態變化。中信建投期貨有色金屬分析師張維鑫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說:"碳酸鋰價格仍有下行風險,但總體已經處在低位,波動會顯著降低,企業端面臨的價格風險在減小。"


      對此龍志強認為,后續儲能產業鏈價格整體仍將呈現下降趨勢,但考慮到市場環境和成本預測,價格下浮空間有限。東海證券發布的研報稱,儲能行業落后產能正低價出清,國內市場報價再度走低,行業低價競爭現象短期或仍將延續。


      在儲能價格維持低位的預期下,降本增效將成為儲能行業主旋律。例如為降低單瓦時成本,鵬輝能源、南都電源、天合儲能、蘭鈞新能源等眾多儲能企業相繼發力大容量電芯產品的研發與生產。自2023年起,300Ah+等不同規格的儲能電芯產品正加速替代280Ah,并朝著500Ah+乃至1000Ah+快速邁進,儲能電芯容量大型化成為發展趨勢。


      "技術創新是驅動儲能行業降本增效的核心動力。目前來看,在儲能低價背景下,大容量電芯已經成為企業追求更優成本和提升盈利空間的重要手段。"龍志強指出。


      低價不能"低質"


      過去一年,隨著儲能市場內競爭的加劇,"活下去"成為不少企業的第一要務。"當前在市場競爭加劇、價格下降等因素作用下,儲能上游供應端基本上處于不賺錢或虧本狀態,即使是龍頭企業也難以避免微利局面。很多企業為把規模做上去,寧愿不賺錢也要拿下訂單。"龍志強表示,"另外,由于海外毛利相對比較高,一些早期進行海外布局的企業積攢了一定的資本和實力,能夠以相對低價拿下國內份額的同時,利用海外業務盈利來補貼國內業務,從而實現整體盈利。這種'海外賺錢補貼國內'的模式為部分企業提供了競爭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有業內人士提醒,低價競爭可能會導致產品質量被忽視。尤其當報價低于成本時,部分企業可能通過犧牲產品質量壓縮成本,進而導致質量和安全問題。


      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此前公開表示,目前我國有上萬家儲能企業,大部分企業毛利率低,存在安全隱患和設備閑置等問題,影響行業發展。他呼吁,儲能行業要堅守安全底線,盡快回歸以技術創新推動降本增效的主航道,避免"內卷"式競爭。


      在受訪人士看來,儲能企業應將目光從價格競爭轉向安全、質量和技術競爭,提升產品質量、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同時,各方應加快制定相關標準和規則,規范市場行為,保護消費者和企業利益。加強企業間溝通與合作,共同推動行業健康發展。(記者 姚美嬌)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