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輪胎在歐洲市場的占有率上升至25%,這意味著歐洲市場每4條輪胎中就有1條來自中國。但今年以來,隨著中國產品與歐洲輪胎的價差開始縮小,中國輪胎在歐洲市場的銷售受到影響,出現逐漸失寵態勢。歐洲輪胎制造商對未來趨于樂觀。
(資料圖片 來源于網絡)
多年來,歐洲的卡車、客車輪胎制造商一直面臨著來自中國進口產品的競爭。歐盟統計局的市場數據顯示,2015年歐洲從中國進口輪胎383.8萬套,較上年增長了11%;2016年來自中國的進口輪胎增長15%,
達442.3萬套。與此同時,2015年歐洲卡車胎的產量增長3.7%,達952.2萬套;2016年歐洲本地輪胎產量僅上升1.1%,達962.6萬套。
今年以來,中國輪胎逐漸在歐洲市場失寵。多位行業資深人士表示,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價格和供貨問題。在歐洲市場,今年中國進口輪胎的價格與去年相比上升了約20%。Giti輪胎公司的銷售主管TonyMcHugh認為,此前中國輪胎價格過低的現象不可持續,現在中國輪胎價格結構所產生的影響正在顯現。這一趨勢已經促使很多公路運輸業經營者開始考慮是否繼續購買中國輪胎。目前中國輪胎價格與Giti公司產品的價差已大大縮小,對于其他品牌來說也是如此。價格上漲將極大地撼動中國輪胎在歐洲的市場根基。
此外,隨著美國決定將不再向中國卡車、客車輪胎征收關稅,中國輪胎在歐洲市場的供應問題可能進一步加劇,這也會影響中國輪胎在歐洲的市場占有率。
米其林公司的市場主管ChrisSmith表示,2015年中國輪胎在歐洲的市場份額略有下降,2016年則強勢回升,達到25%。他認為,中國輪胎在歐洲市場的高占有率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關系密切。當時一些歐洲企業資金運轉困難,價格便宜的產品對他們更具吸引力。隨著環保標準的提升,加上人們逐漸意識到廉價輪胎使用壽命短并且不利于節油,采購者越來越愿意選擇價格雖高但性能也更優的產品,因為從長期使用效果來看,優質產品經濟效益更高。他表示,由于價格上漲,中國輪胎難以保持住原有市場,歐洲消費者會尋求替代產品。
歐洲輪胎制造商對未來更加樂觀。(陳維芳)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