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京東公開表示,只要用戶有自提的需求,都可以免費使用附近的京東自提柜。“免費”一詞讓智能快遞柜的生存現狀再次引發關注。早在2013年初,記者就報道過智能快遞柜在申城推行,時至今日,有越來越多的職工白領甚至是中老年人都能熟練地取寄物品了。然而,快遞柜大量鋪開的背后并非一帆風順,部分小區的智能快遞柜就因競爭激烈、收入減少等原因而不得不撤出、轉型。隨后又牽出了快遞柜如何盈利甚至保持收支平衡這個難題。
(圖片來源:互聯網)
中小企業盈利難
智能快遞柜出局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盈利模式難以實現,無法掙錢成為目前市場上智能快遞柜企業共同面臨的一大難題。
在位于上海威寧路上的一個小區門外,兩臺品牌為“寶盒”的快遞柜已經“罷工”,上面貼著告示:“我公司已無資金繼續維持現有業務,將全面關停現有智能快遞柜服務”。
記者找到寶盒CEO袁雪峰,他坦言公司已經轉型做起了智能快遞柜的增值業務,“沒辦法,行業競爭激烈,引起了場地費用的增高和收入的減少。”
他向記者透露,寶盒屬于在上海布局智能快遞柜最早的創業公司,在運營時平均每個快遞柜一天的使用率超過70%。一般同行如果在小區里是獨家的,50%到80%的使用率居多。這一數據對比說明,寶盒的“生意”并不差。
但隨著“通達系”以及順豐、菜鳥等物流行業龍頭企業的入局,智能快遞柜在申城的版圖不斷擴張到大街小巷之時,中小快遞柜企業的好景也不存在了。
“這是一個‘燒錢’的行業,顯然中小企業‘燒’不起。”袁雪峰直言,總結到快遞柜企業自身,“出局”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盈利模式難以實現,無法掙錢成為目前市場上智能快遞柜企業共同面臨的一大難題。
他從成本角度給記者分析,快遞柜的成本主要包含了快遞柜的制造、維護,智能快遞柜軟件APP平臺的維護,以及快遞柜進駐社區、寫字樓的“入駐費”。
而從財務上來看,按照10年折舊計算,一個快遞柜每年的成本約8000元-10000元,其中快遞柜造價折舊約4000元-5000元,占成本的50%;而進駐小區費約3000元左右,占30%-40%;最后電費及維護相關費用則需要1000元左右。以寶盒為例,僅僅靠收寄件向消費者和快遞員收費,以及微薄的廣告收入,遠不足以覆蓋快遞柜的運營成本及費用。
而在寶盒創立之初,曾向記者提出的社區O2O的盈利模式也經事實證明,于短期內難以實現。
收費遭抵制
收件人與快遞員目前對于為快遞柜服務支付額外的費用在短時間內仍難以形成習慣。
寶盒的發展軌跡并非個例,在滿足眾多行業痛點的同時,智能快遞柜目前無法盈利的狀態也說明了行業仍然存在各種這樣那樣的問題。其中首當其沖的,便是快遞收件人和快遞員對付費的抵制。
“快遞柜這個事兒,不好說。”因為熟悉,中通快遞員小薛和記者說起了心里話。在他看來,快遞柜的優勢就是能提升送件效率,避免爬高層、轉小區,特別是避免耗時耗力的空跑,但對于要付費使用這件事,快遞員的心里還是抵制的。“現在除了豐巢這種是免費的外,放進其他快遞柜,我們每單要自己付3-5毛錢,現在送件每單的提成在1塊5毛左右。”小薛的言下之意是,在沒有免費的柜子可以用的前提下,快遞員除非是在業務極其繁忙時才會選擇使用快遞柜,通過提高總派件數來增加其個人收入。
而另一方面,從快遞用戶的消費習慣看來,在大部分快遞企業及電商提供低廉甚至免費送貨上門的體驗服務時,收件人對于為快遞柜服務支付額外的費用在短時間內仍難以形成習慣。
行業內最出名的一次收費失敗事件就是速遞易“雙11”推行新收費政策遭抵制。速遞易的目標群體———上班族,普遍都錯過了4小時免費的期限,要想取包裹時還需額外支付1元,雖然速遞易實施“4小時取包裹,超時收費”的新政,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收取包裹的效率,但實際操作結果卻讓用戶炸了鍋。
“憑什么跟我收費”“誰讓你放入柜子的”“這是趁火打劫”“抵制速遞易”……一時間,速遞易的差評聲彌漫于各個城市。最后,在用戶和快遞小哥的抵制浪潮下,速遞易僅實行了11天的收費新政戛然而止。
緩解"最后一公里"
智能快遞柜的出現,不僅可以節約快遞企業的成本,同時也提高了弱勢人群的安全性問題。
雖然整個快遞柜行業的盈利環節一直都備受爭議,但不得不正視的是,隨著智能快遞柜在申城的遍地開花也確實為快遞行業“最后一公里”
問題的解決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即使是后來電商企業、快遞公司陸續建成的快遞驛站等形式,比起快遞柜來也存在一定的不便利性。
一家快遞公司的負責人侯女士稱,在一些社區周邊100米以內的地方設立的快遞驛站,客戶雖然在下班路過時可以實現快件投遞和領取,但使用快遞柜,他們可以更好地監控快遞是否安全、按時送達。經常網購的肖小姐向記者總結,快遞柜和快遞驛站的另一個區別則是有無人員看守。拿快遞柜來說,可24小時讓業主取件,對于驛站來說,則需要專人值守、錄入操作,常常晚上八點以后就關門了。
資深快遞分析人士徐勇稱,智能快遞柜的出現,使快遞員不必耗費多余時間等待收件人,在另一種層面上可以節約快遞企業的成本,同時也提高了弱勢人群的安全性問題。作為“最后100米”的新生解決方案,被推至風口也符合整個行業的大邏輯。
據統計,我國2014年智能快遞柜的行業規模達到50.10億元,并且根據2009-2014年的數據,業內估計2017年將大概率超過100億元。(記者 張仲超)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