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赴德收購謹防反壟斷風險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12-28





      德國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在機械、汽車、新材料和化工等多個領域擁有眾多技術先進、極具市場競爭力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相較于美國和日本同類公司,價格相對便宜,性價比更高。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選擇德國公司作為收購對象,中國企業對德國投資尤為活躍。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6年中國企業對德國投資流量為29.45億美元,同比增長258.6%,存量達到88.27億美元。
     
      跨境收購由于交易周期較長,需要政府審核且市場行情瞬息萬變,所以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其中反壟斷審查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在德收購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中國企業在對德收購時,特別是在相關企業處于多法域經營的情況下,對反壟斷審查切不可掉以輕心,需給予足夠重視。中企在赴德收購時,仍存在以下亟待走出的認識誤區。
     
      首先,中企常認為,標的公司規模和交易金額較小,并購交易不會受到太多關注。實際上不僅僅像美的收購庫卡(Kuka)這樣的大型交易會受到監管機構的關注,只要交易可能妨害競爭,都有可能被罰款或否決。與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不同,德國經濟是由眾多在某一細分市場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的中小企業支撐,它們被稱為隱形冠軍。這些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往往估值也相對較低,自然就成為中國企業的重點收購對象。但由于這些企業在細分市場非常重要,相關交易很有可能會引起德國聯邦卡特爾局的注意。據統計,2006年以來,德國聯邦卡特爾局處理的壟斷案件逐年上升,2006—2009年為20例,2010—2012年為41例,2013—2015年達到72例。涉及的企業規模也不盡相同,其中三分之一為營業收入在500萬歐元以下的中小企業。
     
      其次,中企認為反壟斷的風險不大,不會帶來太嚴重的后果。事實上,違反反壟斷的相關法規,可能會面臨巨額罰款。反壟斷審查會導致交易終止,中國企業可能會因此支付高額的反向分手費(ReverseBreak-upFee)。一般跨國收購牽扯多方利益,交易方案設計極為復雜,投資流程周期較長,再加上還要應對多個國家監管機構的審批,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并購交易雙方一般會約定一些保護性條款,即如果買方未能獲得政府審批或未融到足夠資金等導致交易最終流產,收購方需要向交易對方支付反向分手費。據統計,大型跨國并購的分手費通常為交易額的1%—15%,均值為4%。
     
      最后,中國企業認為在歐洲接受反壟斷審查時未被公平對待。最近幾年,中國企業在收購歐美公司時,往往會被相關國家政府部門以國家安全理由否決,很多歐美公司因此都對中國買家持謹慎態度。但反壟斷審查不同于國家安全審查,自《反限制競爭法》實施以來,德國處理了數百起涉及壟斷的案件,完全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執行。在歐洲,反壟斷審查機構更是頻頻對大型跨國公司開出巨額罰單,可見反壟斷審查并非只針對中國企業。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歐盟和德國并未出臺專門針對國有企業反壟斷審查的條款,但是歐盟和德國認為國有企業相較于競爭對手而言擁有競爭優勢,所以歐盟和德國對涉及國有企業的交易一直都保持高度警惕。2016年,中廣核聯合法國電力(EDF)投資英國核電項目。歐盟在進行反壟斷審查時就提出如中廣核被認定與其他中國國資委控股企業間有較強的關聯性,則將合并計算所有國有企業的營業額。這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國有企業在對歐盟企業開展收購時面臨更大的反壟斷審查風險。(胡子南)
     
      轉自:中國貿易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美國反壟斷風聲趨緊 企業需應對有策

      美國反壟斷風聲趨緊 企業需應對有策

      根據美方的統計,2016年,美國各級法院受理125起反壟斷訴訟。僅在2015年,美國法院對壟斷行為主體的罰款總額就高達91億美元。
      2017-11-15
    • 手機產業鏈廠商加速證券化 “雙高”風險驟增

      種種跡象顯示手機產業鏈公司正在加速證券化。在業內人士看來,手機產業鏈加快證券化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智能手機增速放緩,利潤走低。由此,上市公司相關并購的高估值與高業績承諾風險值得關注。
      2017-03-23
    • 過度金融化存隱憂監管層警示金融風險

      過度金融化存隱憂監管層警示金融風險

      最近一段時間,“過度金融化”、“防止經濟脫實向虛”、“抑制資產泡沫”等表述頻頻被重要部門、權威人士提及,證明國家已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2017-03-24
    • 警惕三大風險 中企“走出去”哪里更安全

      近年來,國際投資環境在民族宗教沖突、地緣政治格局和全球經濟增長失衡等因素影響下,顯得不是那么“友好”,這對全球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國—中國來說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2017-04-28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