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家車企停產超一年 新能源汽車三把虛火引燃產能過剩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9-18





      9月3日,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發布了一則“關于對擬上報《特別公示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第1批)》企業清單進行公示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經過梳理,共有30家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已經停止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12個月及以上,如果在9月3~9日的公示期內沒有受到任何異議,該名單將正式上報至工信部,屆時工信部將予以特別公示。


      這一舉措除了被視為落實《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的具體行動以外,也體現相關部門對新能源汽車行業進一步進行規范和管理的決心與信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名單中的汽車企業應根據自身戰略規劃和條件開展后續工作,有些可在滿足相關規定的前提下,適當加速新能源汽車產品的研發及生產進程;而有些也可選擇及早放棄,避免相關資源的浪費。


      虛火一 資源制約 有資質不生產


      按照《規定》第二十三條的要求:“對于停止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12個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工信部予以特別公示。經特別公示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在恢復生產之前,工信部應當對其保持《準入審查要求》的情況進行核查。”


      在《通知》列出的30家企業中,不乏一些知名上市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和合資公司,包括華晨汽車、廣汽本田、長安標致雪鐵龍、重慶長安鈴木、凱翼汽車、哈飛汽車、萬向、麗馳等。為何在獲得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后停產長達一年之久?


      原因不盡相同。有些主要以傳統燃油車業務為主,在短期內并沒有明確新能源汽車產品規劃,曾經可能想過要生產新能源汽車,但實踐后遇到種種難處,最后不了了之;有些則是因為內部整合而忽略了新能源汽車板塊,例如此前曾生產過金杯大海獅純電動車和中華HEV等車型的華晨汽車,近兩年忙于內部整合,同時研發部門將大量的資源用于中華V6、V7車型的研發,導致對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投入很少;再如萬向集團在收購了相關電池和電動汽車企業之后并無其他實質進展……


      “某些車企在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后,并非沒有推出產品,而是產品無法滿足相關標準,遲遲未能進入產品目錄,導致了生產狀態的停止。”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這一點,凱翼汽車的相關負責人也曾提過,早期研發的概念車到后期無法滿足當前的新能源汽車相關標準,此后就放棄了上市。


      虛火二 低端產能過剩 地方政府推波助瀾


      具體到不同的企業,有資質卻不生產的原因不一而足,但不可否認的是,在30家企業停產長達一年之久的背后,是大量的閑置產能以及盲目的投資和浪費。有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新投入整車項目累計就已經達到91個,多達21個省上馬了新能源汽車項目,投資規模達到5283億元,在各類車企已經公開的新能源汽車產能規劃中,到2020年將超過2000萬輛,10倍于《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200萬輛的目標。


      據保守估計,目前國內新勢力造車企業至少有50家,在《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內有210~220家企業具有生產資質,當然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有資質,無產品”甚至“有產品,不生產”的現象。雖然業內專家認為“2000萬輛”這個數據可能僅是各地方和車企的規劃產能,屆時能否真正落地還有待觀察,且企業可通過調節生產節奏來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但如若像名單中的30家企業一樣,新能源汽車項目處于停產狀態,無疑是對已經建成的廠房和土地、人員等資源的極大浪費。


      “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仍然處于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認為,在結構上,我國新能源汽車高端產能不足和低端產能過剩并存。產業出現盲目擴張、投資過熱的苗頭,加上一些低水平企業采取低質低價競爭方式擾亂市場,拉低了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


      虛火三 行業管理粗放 企業需量力而行


      也許,目前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現象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規律,新興產業在快速發展期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膨脹。但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目前仍亟需進一步加強行業的規范和科學管理。


      在近日召開的2018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年勇提出,過去,汽車行業更多注重事前管理,行政效率不高、企業負擔較重、社會反響較大,事中事后管理跟不上產業變化、優勝劣汰不健全、僵尸企業僵尸資質無法及時退出市場,但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為了保證汽車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一方面,國家發改委主動簡政放權,組織編制了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提高資本配置效率,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接下來將嚴格管理產業投資項目,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年勇如是說。


      科學管理不僅體現在提高產業投資門檻上,對于符合相關標準和要求的產品及企業,相關部門將進一步簡化準入許可的申請工作和流程。據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瞿國春透露,《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許可管理辦法》還在持續修改和完善中,但將秉持著簡化準入許可管理的原則,除新建企業及新產品外,對已獲得許可企業及產品的變更事項改為備案管理,大幅減少企業和產品許可的事項;同時,還將鼓勵企業對同一系數的車型產品按照系統生成產品準入,生產同一系列的產品不需要再重復申請許可,將大大減輕企業申報產品的負擔。


      此外,師建華建議,被列入名單的汽車企業應根據自身戰略規劃和實際條件,有實力和基礎的需按照規定要求,及時提交相關信息,適時推進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進程;水平和能力有所不足的,則可選擇及早放棄,避免相關資源的浪費。(記者 施蕓蕓)


      轉自:中國汽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我國新能源汽車專利短板日漸凸顯 急需補齊

      我國新能源汽車專利短板日漸凸顯 急需補齊

      當前,國際新能源汽車產業專利博弈異常激烈,對比新能源汽車強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專利后發劣勢日益顯現,專利短板日漸凸顯。邁向汽車強國急需甄別、補齊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專利短板,夯實汽車強國建設的專利根基。
      2017-06-09
    • 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高增長背后存隱憂

      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高增長背后存隱憂

      一汽、上汽、長安、廣汽、奇瑞、吉利、長城等9家自主車企發布的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已接近400萬輛,已明顯超出此前《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要達到200萬輛的目標。
      2017-08-02
    • 我國新能源汽車恐再患合資依賴癥

      我國新能源汽車恐再患合資依賴癥

      外資企業與自主品牌應對“雙積分”政策的“合資大賽”全面展開,在剛剛過去的8月,又有兩家大型汽車集團宣布在國內組建新能源汽車合資公司。
      2017-09-19
    • 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掌控能力不足等問題仍存

      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掌控能力不足等問題仍存

      作為新興制造的新能源汽車,質量早就不應該成為阻礙自身發展的問題,但現實中卻存在著新能源汽車基礎技術不過關、質量與品質表現差等突出現象,這在傳統車型制造中已逐步克服的問題,竟然能在新能源汽車產品中出現,確實令人有...
      2018-03-26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