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大幅增長,上游的動力電池出口量也隨之迅猛增長。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動力電池企業電池累計出口達56.7GWh。
除了整裝產品出口的方式,我國動力電池廠商還在海外買礦、直接投資建廠或投資電池制造項目。據有關統計,截至6月15日,在歐盟已公布的50個鋰電池工廠項目中,中國電池企業占比過半。在海外部署產能方面,我國已在海外建廠的有25個項目,產能規劃超過500GWh。
從產品出口到海外建廠,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出海”的步伐越來越快。中國動力電池緣何紛紛出海?走出去還面臨哪些挑戰?
我國形成全球競爭優勢
韓國研究機構SNEResearch發布的數據顯示,1-5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為237.6GWh,同比增長52.3%。前十位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六席,分別為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以及欣旺達,總市場占有率達62.7%。韓國三家企業的市場份額為23.3%,比去年同期下降2.5個百分點。日本僅有一家企業進入前十,市場占有率為8%。
相較于日韓企業,中國動力電池企業逐步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究其原因,與中國動力電池的技術領先性分不開。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董揚表示,我國動力電池產業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并已形成全球競爭優勢,產業生態體系日趨完善。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表示,在產業鏈方面,中國目前已形成了動力電池完整的產業鏈,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關鍵主材全部都能夠在中國生產。2022年,我國鋰鹽占全球出貨量的70%,我國的正極材料占全球出貨量的70%,我國的負極材料出貨量占全球出貨量的90%以上。
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在技術創新領域取得了較大突破,通過動力電池性能結構的創新優化,不斷提高電動汽車安全性、續航里程、快充速度。在我國,應用了CTP成組技術的刀片電池、彈匣電池、魔方電池、麒麟電池等產品現已實現裝車應用。
“中國的動力電池技術體系、產能規模已實現全球領先。因此,布局海外市場也已成為中國動力電池廠商的必選項。”一位鋰電行業的從業者告訴記者。
海外市場廣闊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至今,50多家電池企業對外公布的億元以上的投資項目已超過125個,總投資預算超過1.4萬億元,產能規劃超過2500GWh。
大規模的動力電池“擴產潮”讓行業開始思考如何消化產能這一問題,出海成為一個重要的“解題思路”。韓國研究機構SNERe-search預測,到2023年,歐洲電動車電池需求量將達406GWh,預計供應量為335GWh,缺口近四分之一。在美國,相關法案要求車輛所搭載電池包比例需要逐年提升,2024年為50%,2024-2025年達60%,2029年則要達到100%。
海外市場的巨大發展空間吸引著中國電池企業“出海”。如寧德時代在匈牙利建廠,比亞迪、遠景動力、孚能科技、億緯鋰能、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等公司也均有出海計劃。
遠景動力執行董事、中國區總裁趙衛軍表示,汽車行業的產能本地化屬性決定了誰能滿足它,誰能走出去,誰就獲得了先機。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預計,2023年將是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和產業鏈出海風生水起的一年。
滿足本地化客戶需求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出口53.4萬輛,同比增長1.6倍。
隨著越來越多國內生產的新能源車出口到海外,相關的配套需求也在提升,拉動動力電池出海。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我國動力電池企業積極參與全球競爭,從礦產開發到回收利用進行了全系統布局,對降低成本、提高供應鏈掌控能力、提高國際話語權等均有重要價值。
“北美、歐洲本地化供應已提上日程,2026年開始要求電池必須本地化生產。這對中國廠商來說,完成市場國際化、產能國際化很重要。”孚能科技董事長王瑨說道。
仍面臨多重挑戰
但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出海也并非一帆風順,仍面臨著各種挑戰。
例如,越來越多的政府和車企對供應鏈環節提出減碳要求。《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明確要求,2027年后電池碳足跡如果不能滿足閾值要求,新能源汽車就不能在歐盟銷售。
“國內有關管理部門應該加強協同,引導行業上下游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動力電池碳足跡標準體系,并與國際社會、與歐洲提前對接,以統一標準、實現互認,助力我國新能源汽車優勢產業鏈更好地'走出去'。”苗圩表示。
此外,“走出去”的中國動力電池企業除了要和國外的本土企業展開競爭,可能還會面臨專利糾紛和國際車企合作配套經驗不足、文化差異、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問題。
瑞浦蘭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營銷副總裁張小聰提醒,“中國動力電池企業'走出去'要尤其重視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此外,未來需要極限制造來降低成本,提高良品率;要加快電池回收利用,不能依賴礦山開采。”
苗圩則建議,“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在未來競爭中,要把握好發展的主動權,在牢牢占據國內市場的前提下,積極穩妥開拓海外市場,'走出去'的過程中也應注重品牌營銷,避免低價同質化競爭。”(記者 馬艷)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