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資投資信托計劃規模已連續三年下滑。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日前發布的《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發展報告(2024)》(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有可比數據的185家保險機構配置信托計劃規模約1.20萬億元,同比減少5.43%。這一數據延續了2021年、2022年的險資配置信托計劃逐年縮減的態勢,較2020年峰值減少約4500億元。
從資產占比看,2023年末,185家保險機構涉及保險資金投資規模25.53萬億元,信托計劃占比約4.72%,較2022年末下降0.78個百分點。從各機構來看,不同類型和不同規模的保險機構在大類資產配置上有些許差異。《報告》顯示,對信托計劃的配置比例較高的是大型(投資資產規模1000億元至5000億元之間)、中型(投資資產規模100億元至1000億元之間)人身險公司和中型財險公司,2023年末這幾類機構配置信托計劃的比例都在7%左右。
根據《報告》,險資在2023年投資規模減少的品種不僅有信托計劃,還包括組合類產品(股票及混合類)、銀行存款、股權投資。與此同時,險資投資規模增長的主要是利率債、公募基金(股票及混合型)、投資性房地產,其中,配置利率債規模增至8.32萬億元,同比增速達28.45%。
債權計劃成為險資配置的第一大類非標固收投資品種。數據顯示,2023年末185家保險機構對債權計劃的投資規模為1.37萬億元,同比增長8.37%,債權計劃在險資投資資產中占比為5.40%。
對于投資信托規模減小,有業內專家分析稱,一方面是融資類信托額度壓降,信托產品供給減少,符合險資風控要求的優質項目更少;另一方面,地產信托近年頻頻出現違約,保險投資信托更加謹慎。
事實上,此前在非標資產中,信托計劃曾長期是險資配置的第一大固收類品種。自2012年放開投資信托計劃以來,保險資金投向信托計劃規模快速增長,從2012年的不到300億元,到2017年突破萬億元,2020年末,險資配置信托計劃規模達到1.65萬億元的峰值。而歷經三年規模連續下降后,險資配置信托規模仍在萬億元以上,信托計劃仍是險資的主要配置產品。
“險資配置信托計劃下滑,只是市場短期效應。在回歸本源、聚焦主業的同時,兩類機構仍有很多合作空間。”有市場資管專家表示,信托公司與保險資管公司等保險機構合作已久,包括發起設立保險金信托、探索養老金融領域等。另外,雙方還能提供財務顧問服務。
該專家介紹,信托公司在保險資管公司設立并管理投資計劃的過程中,為保險資管公司提供盡職調查、協助撰寫投資計劃申報材料、銷售投資計劃、協助投后管理及與投資計劃受益人溝通等方面的服務;在信托計劃發起設立的過程中,保險資管公司利用其業務優勢和咨詢能力,為信托公司提供保險資金投資政策咨詢、協助對接潛在投資項目及項目投資人、協助與投資人的聯系溝通等服務。此外,有的信托公司不拘泥于信托計劃形式,其旗下備案私募基金管理人從基金管理人視角,與保險機構創新合作PE私募股權投資基金、S基金、不動產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新能源等項目類基金。
今年6月,在中國信托業協會、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主辦的“信托公司與保險資管公司合作機遇與展望”主題沙龍活動上,與會人士認為,保險資管業與信托業的合作源遠流長,雙方已在投資管理類業務、保險金信托業務、信用保險服務等領域開展實踐。未來,雙方可在合作模式創新、產品開發設計、數據信息交流、產品信用評級等諸多領域共同探索,為資管市場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另外,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例如在科技金融領域,信托業和保險業可以共同發力,以股權投資引導、股貸聯動、資金+資源雙管支持等方式,為科創企業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推動科技產業發展實現突破。
雙方在綠色金融領域亦有合作空間。“信托公司和保險資管公司在綠色金融這篇大文章中的合作大有可為,可以進一步發揮金融機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中的重要作用。”華鑫信托業務總監朱昆鵬此前表示,綠色信托產品契合保險資管機構的投資偏好和風險偏好,可以作為保險資管機構非常重要的資產配置選擇。一方面,保險資金具有久期長和穩健的特征,能夠為綠色信托項目提供資金供給,并形成良好的期限匹配;另一方面,綠色信托產品能夠滿足保險資金追求投資收益安全穩定的需求。(記者 鐘源)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