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加碼,助力破解新能源重卡發展瓶頸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5-22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其中新能源重卡推廣應用成為交通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一環。然而,續航里程、購置成本、充電設施適配性等難題一直制約著新能源重卡的規模化應用。為此,國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臺政策,從技術研發、資金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發力,推動新能源重卡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近日,十部委聯合推出《關于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推廣新能源與清潔能源運輸裝備。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主流,新能源營運重卡規模化應用,交通運輸綠色燃料供應體系基本建成。


      替代進程加速


      《意見》明確指出"新能源營運重卡規模化應用"。作為傳統燃油重卡的替代品,新能源重卡的環保優勢不言而喻。相比而言,氫能重卡在續航里程、載重量以及適應環境溫度條件等方面更具優勢,而電能重卡則更適用于中短途運輸及封閉線路運輸場景。


      "短期內,發展氫能重卡的關鍵在于構建便捷的換電網絡,尤其是在道路沿線服務區實現快速換電。"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張娜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例如,到2025年全國計劃建設超過5000座重卡換電站,將單次換電時間縮短至3-5分鐘,以適配短途高頻運輸場景。"她進一步指出,從長遠來看,電池技術的進步,特別是電池能量密度提升和電池輕量化,是推動氫能重卡發展的關鍵,這需要政策鼓勵企業加大對高能量密度電池和固態電池技術的研發力度。


      然而,新能源重卡推廣應用仍面臨一些現實挑戰。"首先,續航里程不足是用戶最擔憂的問題。目前,新能源重卡的續航里程普遍較短,難以滿足長途運輸需求。"中國社科院能源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馮永晟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其次,較高的購置成本也成為用戶選擇新能源重卡的障礙。此外,充電設施不足以及布局不合理,也影響了用戶的補能體驗。"


      多措并舉解決應用難題


      針對上述挑戰,國家及地方政府積極采取措施,力求破解發展瓶頸。張娜表示,在技術研發方面,國家政策鼓勵企業開展高續航電池、高效能動力系統等關鍵技術攻關,推動電池循環壽命提升、整車能耗優化,逐步縮小新能源重卡與傳統燃油車的性能差距。"例如,《意見》明確提出,要鼓勵企業研發高能量密度電池和固態電池技術,推動固態電池商業化應用,目標將電池能量密度提升至400Wh/kg以上,推動電動重卡續航里程突破600公里。"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認為,解決新能源重卡的應用難題,需要多管齊下:首先,要著眼產品性能升級與技術迭代。支持開展高續航電池、高效能動力系統等關鍵技術攻關,推動電池循環壽命提升、整車能耗優化,逐步縮小新能源重卡與傳統燃油車的性能差距,不斷提升新能源營運重卡的可靠性、經濟性及先進性。其次,要強化資金要素支持力度。綜合運用稅收減免、項目補貼等財稅工具,加強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組合式綠色金融產品創新,鼓勵新能源重卡通過聚合方式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支持換電運營商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開展融資,構建長效市場激勵機制,降低用戶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最后,要增強用戶需求與充電設施的適配性。引導企業提升換電站布局同用戶補能需求的時空匹配度,重點覆蓋物流干線、港口礦區等高頻場景,推動能源補給設施與車輛運營需求精準銜接,強化電池和換電設備兼容通用性,鼓勵各類充換電設施耦合互補,打造供需協同的充電設備體系。


      張娜也強調,充電設施建設要跟上,需要配置更多的兆瓦級超充站。例如,北京計劃到2025年底建成1000座超充站,深圳、重慶等地則提出打造"超充之城",到2030年超充站規模將突破2000座,實現高速公路服務區全覆蓋。國家電網也在推動"重卡充換電走廊"項目,在京津冀、長三角布局超300座智能電站,緩解區域充電設施不均問題。全國首個新能源重卡"車、站、電、后市場"全產業鏈閉環標桿項目已于4月18日在重慶銅梁區建成投用。


      "新能源重卡普及需要完善基礎設施配套,這將帶動整個產業鏈快速發展。"馮永晟指出,充電樁與交通網絡的協同規劃是關鍵,需要在"十五五"規劃中體現更全面的頂層設計和更強調需求導向的規劃理念。同時,技術標準與商業模式的銜接也不可忽視。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推動交通基礎設施與能源基礎設施的融合,實現"雙碳"目標,并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構建綠色燃料儲運加注網絡


      除了新能源重卡的推廣應用,構建綠色燃料儲運加注網絡也是交通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方向。


      "提升可再生能源的穩定性、可負擔性,帶動制氫、儲氫、輸氫技術進步和相關設備的生產與投資。當前主流儲能方式在規模上難以徹底解決電力穩定性供給問題。實現可再生能源穩定性供給的根本途徑是電力制氫、儲氫、氫輸送和氫能的有效利用。"張娜認為,應將電解水制氫、氫發電的技術開發和設備生產作為重點突破口。在風電和光伏資源豐富的西部、北部地區,應著力發展電解水制氫、儲氫和發電技術,以確保電力的穩定上網供給。


      在張娜看來,應借鑒光伏產業發展經驗,用好財政政策,一方面扶持企業技術創新,促進研發多技術路線的制氫和氫發電設備以降低成本,并推動大型風光基地配建氫儲存設施;另一方面鼓勵風電、光伏發電和燃氣發電企業應用這些設備,通過規模經濟效應進一步降低制氫、儲氫及氫發電的成本。


      孫傳旺建議,首先要加速技術升級,激活綠色燃料創新動能。通過"揭榜掛帥"機制定向突破低溫液化、高壓儲氫等關鍵技術瓶頸,強化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廣泛匯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等優勢資源,開展跨領域、跨部門、跨學科協作攻關,推動產學研用多方協同發力。其次,要制定標準體系,樹立綠色燃料新標桿。構建覆蓋生產、儲運、應用的綠色燃料全流程標準,推動多工具種類、各儲運環節、分層級管理等核心規范落地實施,引導重點地區、龍頭企業參與標準實施試點,不斷強化國內標準同國際規則動態性銜接。最后,要打通產業鏈條,優化綠色燃料集群布局。發揮"鏈主"企業引領作用,培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優勢,促進綠氫制備、儲運裝備等產業鏈上中下游跨界合作,通過"車、能、路、云"一體化發展,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產業補鏈強鏈,打造新的綠色燃料優勢產業和經濟增長點。(記者 蘇南 王林)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