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前夕,“京津冀一體化”迎來了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周年的日子。作為兼具調結構和穩增長功能的重大發展戰略,北京、天津、河北能否交出一份靚麗的成績單,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北京市經信委主任張伯旭表示,“過去一些企業對于參與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前景看不透,三地的協同機制確實也不成熟。但經過兩三年的發展,很多企業已經發現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既擁有巨大潛力,又符合國家發展戰略,今年將迎來大企業參與協同發展的爆發期。”
加速重構一般制造業格局
今年,北京市給自己訂出了一個小目標——再疏解500家一般制造業企業。北京市相關負責人向中國工業報記者坦言,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不斷深入,今年的疏解將主要瞄準規上企業。京津冀一般制造業產業格局,將加速重構。
近4年,北京市累計關停1341家。組織開展違法違規排污及生產經營行為清理整治工作,通州、豐臺等區主動擴大清理整治范圍,北京市共整治“散亂污”企業4477家。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從業人員減少5.7萬人。
北京云家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黃赤淳表示,公司以前在朝陽區黑莊戶鄉租地建設了家具廠,占地約20畝。此次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企業的發展規模也將擴大,將在唐山漢沽投資建設6000畝的環渤海家具園,力爭打造家居業的“奧特萊斯”,其中自己企業的家具廠將占地百畝,未來還將吸引80~100家企業入駐。據悉,未來留在北京的廠房可能將用作庫房,不會再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他也希望,未來能給搬遷的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方面的政策。
央企中國電子系統技術有限公司主導建設了中國電子北方產業基地(環保科技園)。“2016年園區還只是邯鄲郊區一塊地圖上都不好找的荒地,2017年園區就會破繭成蝶,變成邯鄲市新地標。”中國電子北方產業基地(環保科技園)園區開發事業部投資經理劉捷表示,園區會在新能源、智能制造、智慧醫療等方面發力,重點打造電子信息與節能環保兩大產業集群。
在合作中,雙方將創新央企與地方政府合作模式,引入一批歐洲先進技術企業,提升河北科技產業的含金量,打造京津冀的環保“綠心”,為河北省產業轉型提供新支點。央企在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多方面的儲備,都具有地方企業不可比擬的優勢。面對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廣闊前景,更多央企將走出北京,尋找產業升級的新空間。
多點開花定位漸明
“過去一些企業對于參與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前景看不透,三地的協同機制確實也不成熟。但經過兩三年的發展,很多企業已經發現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既擁有巨大潛力,又符合國家發展戰略,今年或許就會迎來大企業參與協同發展的一個爆發期。”北京市經信委主任張伯旭表示。
事實證明,目前京津冀三地正逐漸形成優勢互補、相融相促的一體化產業格局,區域定位也逐漸明晰。據興業證券統計數據表明,2016年三地間的引進與投資項目快速增長,一體化格局初現。
2016年,北京企業在津冀兩地的投資認繳額分別增長26%和100%,北京向津冀的技術輸出額達154億元,同比增長38.7%。河北從京津引進項目4100個、資金3825億元,分別占全省的42%和51%。2014~2016年,京冀企業在津投資項目4865個,累計到位資金5226.7億元,占天津引進內資的44%;天津企業到河北省投資項目超過2600個,累計到位資金1300多億元。
與此同時,從各省的發展來看,北京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持續上升。天津市的先進制造業產值占天津市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50%;融資租賃資產總額占到全國的四分之一,飛機、國際航運傳播和海工平臺租賃業務分別占到全國的90%、80%和100%。
京津冀目前已建設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新機場臨空經濟合作區、張承生態功能區等一系列合作共建園區,其中2016年濱海新區GDP占天津市比重達到56%。
北京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弘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3年來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建立了自下而上的協調機制,特別是在產業協同發展方面邁出了一大步。“如年產30萬臺小汽車、20萬臺發動機、年銷售收入達到360億元的現代第四工廠等一些大項目落戶河北。如果沒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戰略,這些項目可能會優先放在北京郊區而不是河北。”
協同創新促產業升級
“京津冀一體化作為國家戰略,3年來做的最明顯的三大動作是交通建設、生態保護和產業協同。產業協同層面更多是推進產業升級與轉移。”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表示。
園區共建這一產業協同、共同創新的模式,成為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的重要抓手。
目前,北京(曹妃甸)現代產業發展試驗區簽約新項目15個,開工建設7個;北京·滄州生物醫藥園簽約北京企業53家,開工建設14家;北京·張北云計算產業基地阿里數據中心投入運營;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啟動建設。
以中關村為例,過去3年,京津冀三地以北京中關村為人才、科技支撐,努力實現創新資源和產業的對接,走出了一條“由依賴資源投入、規模擴張發展模式轉向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路,在天津、河北相繼成立了當地的“中關村”。
2014年以來,北京中關村與天津濱海、河北曹妃甸、承德、保定、石家莊等地,在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構建、園區鏈建設、產業協同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截至2016年12月,北京中關村企業累計在津冀兩地新設立分公司2709家,設立子公司3140家。
目前,京津冀三地合力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一個以區域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為基礎,通過推動創新要素和產業結構的優化組合,釋放發展潛能,實現區域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張伯旭表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兩周年之際,京津冀合作已實現從“地相接”向“人相親”的轉變,京津冀互動已呈現出“人熟、事暢、心齊”的新氣象,京津冀協同已由發展藍圖逐步走向現實。(中國工業報記者孫郁瑤)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