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商務服務業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2017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首次亮相的商務服務業表現不俗,現場簽約交易額高達100億元。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在金融、知識產權等商務服務領域仍長期保持貿易逆差。高昂的國際化成本不僅讓“走出去”的中企難以負荷,更讓許多企業對海外市場望而卻步,限制了我國商務服務的對外輸出。
更“燒錢”的國際化模式
互聯網和跨境電子商務極大降低了企業“出海”的成本。但對于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提供商務服務的企業來說,由于其服務內容的高度專業化,往往直接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提高本土化程度。
北京大成(深圳)律師事務所運營總監劉鰻葵告訴國際商報記者,目前大成已在58個國家設立了140多個辦公室(其中包括45個中國辦公室)。“要想吃透一國的法律政策,絕不是在網上查查資料就能做到的。公司海外辦公室能直接與當地政府機構溝通,對各類政策了解得更透徹。”
但隨之而來的巨額資金投入讓將觸角伸到海外的中企背上了重擔。利安達國際投資(北京)有限公司已在海外設立了25家分支機構。該公司首席合伙人兼董事局主席黃錦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為了保障服務質量,公司海外分支的工作人員大都從當地聘請,疊加房租、差旅等支出,每年全球服務網絡的基本維護成本高達300多萬元。”同時,利安達計劃到2019年把海外分支機構拓展至50家,僅前期的考察費用就接近250萬元。
難以企及的資金支持
對輕資產運營的商務服務業來說,這種國際化模式十分昂貴。然而要想獲得政府補助也非易事,過高的政策門檻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
黃錦輝坦言,會計事務所要想獲得我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提供的100萬元補貼,每年境內收入需達到10億元的標準。對能達標的大型事務所而言,100萬元的補貼微不足道,最需要補助的恰恰是達不到上述標準的企業。
“北京市朝陽區商務委員會給了我們30萬元的補助,北京市注冊會計師協會也補貼了8萬元。”黃錦輝說,“希望政府設立商務服務基金,為拓展海外市場的企業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除了降低財政補貼門檻、加大補貼力度外,政府還可通過多種方式降低商務服務業的“出海”成本。以會計行業為例,在黃錦輝看來,能勝任海外工作崗位的會計師并不多。“他們不僅要具備很強的專業能力,還要懂商務和外交。目前這類綜合型人才的培養工作主要落在企業身上,政府可以設立專門的人才培訓中心,降低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
今年3月,商務部等13個部門發布了《服務貿易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進一步優化服務行業結構,重點推動咨詢、研發設計、知識產權、會展等服務的出口。隨著越來越多的商務服務企業主動“走出去”,政府在資金、外匯、稅收及人才培養等方面也需盡快完善扶持措施,為服務業的出海之路減負。(王小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