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融合將成全球航運新趨勢 港航業面臨三大機遇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9-07





      近期,“2017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在上海發布,眾位專家齊聚一堂,圍繞“一帶一路”視野下的全球航運發展新趨勢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路徑各抒己見,紛紛建言獻策。
     
      眾所周知,國際航運中心是以優質的港口設施、發達的物流體系、關鍵的地緣區位為基礎條件,以高度完善的航運服務為核心驅動,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航運資源的重要港口城市。“一帶一路”視野下國際航運中心發展面臨新趨勢,港口成為撐起“一帶一路”海上合作的重要支點。

    (資料圖片 來源于網絡)
      上海借自貿區創新驅動效應躍至第五
     
      據發布的2017年國際航運中心綜合評價結果顯示,2017年全球綜合實力前10位國際航運中心分別為新加坡、倫敦、香港、漢堡、上海、迪拜、紐約、鹿特丹、東京、雅典。亞太地區貿易活力增強、經濟實力崛起,重心東移趨勢繼續保持,上海憑借自貿區創新驅動效應躍至第五。
     
      經濟信息社指數中心主任楊苜表示,亞太地區仍是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此背景下,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態勢。
     
      第一,亞太航運開啟崛起新征程。亞太地區貿易活力的增強和經濟實力的崛起,使得國際航運中心已由繁忙的太平洋沿岸向太平洋西岸轉移。目前,以中國國際航運中心集群為引領的亞太航運中心新生態已初步形成,并日益從貨物吞吐能力絕對占優勢的量級世界,步入到綜合服務、科技驅動的創新引領發展軌道,與東京、新加坡等港口協同,崛起在新征程的道路上。
     
      第二,運力過剩,平衡需要新思路。全球航運市場運力過剩仍然非常嚴峻,供需依然失衡。嚴峻的航運市場需要新思路,班輪公司積極選擇并購重組、加強聯盟等模式來平衡運力資源。中遠海運集團收購東方海外,收購完成后鞏固了全球第一大航運集團的地位。
     
      第三,港口科技發展出現新格局。“工業4.0”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深度驅動海上運輸效能和服務管理不斷變革提升,科技引領下的智慧航運已成必然趨勢。智慧航運具體以智慧船舶、智慧碼頭、智慧交通管理和智慧物流服務等應用場景為主。
     
      第四,航運綠色發展成為新趨勢。在全球環境日益嚴峻壓力下,綠色航運更加強調航運效益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相互協調,綠色船舶制造、綠色航運管理必將成為國際航運新趨勢。
     
      航運中心建設將向深層次挺進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經濟師賈大山認為,全球經濟正處在重大轉折期,航運業面臨新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信息化、互聯網為引領的技術高速發展,將進一步促進各行業之間融合發展;航運業越來越重視安全和環境保護,國際海事組織出臺的相關規則及中國去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長三角排放控制區政策等,都是一種大趨勢;航運和經濟正處在大調整期,企業層面開始出現重組合并的趨勢,航運市場形成三大聯盟,港口企業開始資源整合,這將極大改變航運和港口的生態。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戌源認為,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和智能技術徹底改變了港航業的格局,主要總結為四個方面:一是兼并重組使港航業越來越趨向于集中,三大聯盟已占據全球八成的運力;二是港口企業面臨的船舶聯盟化、大型化的態勢越來越強化,資源整合將改變港口的布局;三是智能技術帶來顛覆性的變革,如洋山港已嘗試全自動化碼頭的模式;四是中國港口格局從過去一城一港、一地一港,逐漸演變成一省一港,今后5-10年內,公共碼頭經營人的地位會受到更加嚴峻的挑戰。
     
      《2017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藍皮書》顯示,2017年,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進入新階段,一系列量變正引發質變。一是科技對航運的賦能,包括高端裝備制造的突破,“航運+互聯網”的發展、航運大數據的應用等將為上海航運中心建設增添動力。二是“一帶一路”倡導的合作共贏和“自由貿易港區”建設,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全方位開放的態度,將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積極參與全球航運規則制定奠定堅實基礎。
     
      “隨著整個社會發展和港航業的深刻變化,僅用貨物吞吐量來衡量一個航運中心,是遠遠不夠的。”陳戌源指出,上海要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將向深層次挺進,未來要重點打造更開放、更融合、服務功能更完善的航運中心。
     
      三大機遇促進航運業開始向好
     
      中信證券高級副總裁、研究部首席策略師秦培景認為,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之下,港航業面臨三大機遇。
     
      一是“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大部分是資源及能源,這為從事相關運輸的航運企業帶來大量貨源。可以發現,西端的整個西歐都是主要能源進口國,而東端包括日本、中國和韓國都是能源比較饑渴的經濟體。
     
      二是基建需求的增量。根據亞投行的判斷,未來一段時間,整個亞洲區域基建的需求已達到12萬億美元左右。從需求來看,大部分都集中在交通運輸和能源領域。“一帶一路”沿線目前已有的一些基建規劃包括鐵路、公路及港口建設等,會使得未來整個“一帶一路”亞洲大陸板塊大部分港口規模和吞吐量明顯增多。
     
      三是貿易發展。全球目前主要發達經濟體PMI已經連續12個月趨于擴張,這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從來沒有過的。中國的出口從去年年中就已經很明顯開始向好,如果這種趨勢能夠持續,港航業的復蘇程度一定不會差。
     
      目前,每3只從中國運出的集裝箱就會有1只運到“一帶一路”沿線相關經濟體。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預計到2030年,大概每兩只從中國運出的集裝箱,就會有1只運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記者黃玲)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信心指數提升 今年中國航運市場進入關鍵轉折年

      2017年第一季度的中國航運景氣指數為103 45點,處于微景氣區間。中國航運信心指數為115 42點,是近5年來第一次達到景氣線之上,中國航運企業家對未來的市場前景充滿期望。
      2017-05-03
    • 航運業深度整合新浪潮再次襲來

      航運業深度整合新浪潮再次襲來

      對于能夠從充滿艱辛的2016年走到今天的集裝箱航運企業而言,回望過往,恐怕是步步驚心,而遙看前路,似乎還是迷霧重重。
      2017-07-24
    • 航運業復蘇新船訂單大增 船東抄底造船熱

      航運業復蘇新船訂單大增 船東抄底造船熱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日前發布最新報告稱,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船舶工業保持平穩運行,造船完工量繼續增長,新承接訂單量止跌回升,手持訂單量降幅收窄
      2017-10-25
    • 2535億美元經貿大單讓航運業

      2535億美元經貿大單讓航運業"吃下定心丸"

      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兩國之間每年的經貿金額巨大,其經貿關系直接影響全球航運業的興衰。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2016年,美國與中國雙邊貨物進出口額達5785 9億美元,其中,海運貿易總額為3634億美元。
      2017-12-01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