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這個“超級黃金周”,中國有7.05億人次出游。在如此龐大的出游隊伍中,選擇住民宿的游客越來越多。民宿作為被更多人接受的新型住宿方式,在國慶中秋雙節期間表現極其亮眼。雙節剛過,木鳥短租發布《國慶中秋出游住宿數據報告》。報告顯示,雙節期間,平臺訂單量出現新的峰值,與去年同期相比更是翻了幾番。“用戶出游熱情高漲,民宿質量和數量整體提升,促使更多用戶選擇民宿,平臺和用戶均是共享經濟的受益者。”木鳥短租首席執行官黃越如是說道。
資料圖:住宿業(圖片來源:互聯網)
民宿的火爆是住宿業大變革的一個縮影。中國飯店協會相關人士表示,近年來,在住宿領域,“互聯網+住宿”的形式不斷增加,為住宿業等傳統服務性行業帶來新的發展動能。
標準化酒店面臨發展困境
5年前談起出行住宿,人們常見的選擇就是標準化酒店。其分為星級酒店和經濟型酒店。星級酒店和經濟型酒店由于適應不同人群的需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獲得很好的發展。據了解,在“八項規定”出臺前,中國五星級酒店數量保持了10年的增長。
但自2013年開始,受經濟及相關政策的影響,中國酒店業進入低谷。2013年8月,國家旅游局發布的二季度全國星級飯店統計公報顯示,全國12101家星級飯店平均出租率為56%,同比降低7.4%。北京星級飯店平均出租率為58.9%,同比下降5%。
經濟型酒店自2003年崛起,經歷10年高速發展后,近年也步入增速放緩期。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經濟型酒店發展壓力與日俱增,從幾大經濟型酒店的年報看,無論是入住率還是RevPAR(每間可供出租客房收入)都呈下降趨勢。有業內人士表示,經濟型酒店在這幾年進入了增速放緩階段,大量租賃物業到期,租金和人工成本都在上漲,可市場的客房平均收益和入住率卻在下滑。
非標住宿崛起
在星級酒店和經濟型酒店等標準住宿業態發展受困之時,民宿、客棧、長租和短租公寓等非標準住宿業態以燎原之勢迅猛發展。據專家分析預測,2015年~2025年,服務公寓市場復合增長率將高達15.8%,到2025年,長租公寓整體市場規模可達6371億元,并占整體租賃市場規模的25%份額,市場潛力巨大。
有業內人士表示,住宿業革命是以非標準住宿的崛起為標志的,而在非標準住宿業中,民宿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細分業態。民宿業態的發展,與追求個性化消費趨勢密切相關。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有出行住宿需求時,會舍棄標準住宿業態,轉向選擇“能洗衣服能做飯”的民宿業態。作為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業態創新,民宿不僅補充和豐富了旅游住宿產品系列,同時也引領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引導了更加時尚的消費潮流,開創了全新的消費領域,大大提升了游客的消費體驗。同時,民宿在助力旅游發展的同時,還在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
住宿業的變化歸根結底是消費市場發展動力加快轉換的反映。現階段,我國消費正從傳統消費轉向新型消費驅動,從商品消費轉向服務消費驅動。與此同時,我國服務業全面快速發展,規模持續擴大,占據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服務業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促進就業、拉動消費、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新引擎。
中國飯店業協會相關人士表示,過去五年,我國住宿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運用,“互聯網+”推動住宿業融合發展,為這一古老而悠久的行業帶來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的轉變。(付連英)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