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碳市場建設進展順利 電力企業率先納入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11-30





      國家發改委氣候司負責人李高近日表示,經過前一段時間的努力,全國碳市場建設工作取得積極成果,目前總體進展情況良好,有信心按照既定計劃完成好碳市場建設的相關工作。
    tanshichang
    (圖片來源:互聯網)
      按照目標,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要在2017年啟動,到2020年建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躍、監管嚴格、公開透明的市場。
     
      按照初期設想,全國碳排放市場計劃納入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八大行業,隨后又鎖定在電力、水泥和電解鋁三個行業。目前,最新消息稱,全國碳排放市場初期或將只納入電力行業。
     
      2011年11月,國家發改委批準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3年6月,深圳率先啟動碳排放交易,隨后其他地方的碳交易市場也相繼開鑼。
     
      李高表示,截至2017年9月底,在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省市納入交易的有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累計配額成交量達到1.9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45億元。
     
      “初期碳市場規模可能會小于以前的預期。”有業內人士認為,2016年國家發改委提出全國碳市場第一階段的計劃涵蓋八個行業,標準為2013年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萬噸標煤。但是由于一些行業的碳排放數據不好統計,2017年年中,國家發改委將納入行業鎖定在電力、水泥和電解鋁。多位業內人士透露,為了保證全國碳市場在年內啟動,初期極有可能只納入電力行業。
     
      有第三方機構進行過測算,僅納入電力行業的全國碳市場規模就達到了37億噸,而現在全球最大的歐盟碳交易市場的規模是20億噸。
     
      按照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國內政策和履約處處長蔣兆理的預計,初期每噸碳價將在30元至40元,現貨交易規模可能會達到12億元至80億元。如果考慮碳期貨進入碳市場,規模將放大到600億元至4000億元,成為我國僅次于證券交易、國債的第三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
     
      李高此前強調,中國將堅持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在碳交易系統運行過程中避免過多投機、避免出現過多的金融衍生產品。
     
      有業內人士認為,初期全國碳市場不允許投機,并不能影響全國碳市場興衰與否,而碳市場制度完善才是全國碳市場發展的基石,當制度完善后,自然也會吸引更多的資本參與進來。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碳市場“根本大法”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2016年已經由國家發改委起草完成,并提交國務院審議。隨著全國碳市場啟動進入倒計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及有關實施細則也有望加快對外公布。(楊亦眸)
     
      轉自:中國煤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產業升級效果顯現 電力行業消費需求增長速度將放緩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日前發布《2016~2017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用電形勢呈現增速同比提高、動力持續轉換、消費結構繼續調整的特征,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5 0%,增速同比提高4個百分點。
      2017-05-01
    • 中國加速“電力合作”點亮“一帶一路”

      電力工程關乎民生,是“一帶一路”國家互聯互通的重要載體。中國電力企業在電力裝備制造、項目施工和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則有旺盛的電力需求,雙方在這一領域合作潛能巨大。
      2017-05-24
    • 價改進入深水區 電力領域仍是突破口

      價改進入深水區 電力領域仍是突破口

      隨著首輪輸配電價改革的全面完成,以及價格改革在能源、醫療、農業方面取得的進展,我國價格市場化程度已經超過97%,未來價格改革將進入“深水區”,改革難度也將進一步加大。
      2017-07-31
    • 前高后穩趨勢顯現 電力行業供給側改革初見成效

      前高后穩趨勢顯現 電力行業供給側改革初見成效

      上半年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寬松,部分地區電力供應能力富余。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同比提高3 6個百分點,延續了2016年下半年以來的較快增長勢頭,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發電量同比增長6 3%。
      2017-08-22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