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能源車相關政策的激勵,動力電池在2017年迎來了新的一輪擴張潮。2017年出臺的相關行業新政,2018年繼續受用。盤點2017年動力電池行業關鍵詞,展望行業2018年。
(圖片來源:互聯網)
關鍵詞:積極政策
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優惠政策延期三年,該政策將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產品開發;新能源汽車雙積分政策發布,推動新能源汽車合資潮涌現;禁產禁售燃油車時間表提上議程,倒逼企業加速布局新能源迎接挑戰;四部委聯合印發《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指明了汽車動力電池行業發展方向和路徑。
此外,隨著首批進入市場的新能源車電池進入報廢回收期,首個動力電池回收國標實施,將有利于保證動力電池安全、環保、高效的回收利用。
關鍵詞:市場集中度高
由于補貼的關鍵技術指標導向,國內電池企業的競爭力迅速提升。國內動力電池產業已經快速形成了以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深圳比克、天津力神為主的一二線梯隊,市場正在迅速向龍頭聚集。目前,僅寧德時代、比亞迪兩大巨頭市場占比接近50%,排名前十的企業市場份額接近80%。
并且中國目前已形成以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中原地區和京津區域為主的四大動力電池產業化聚集區域。根據公開數據,目前已經有超過250家動力電池企業開展動力電池的研發及產業化工作,投入的產業資金超過1000億元。部分動力電池企業已經進入世界知名汽車企業的供應鏈體系。
關鍵詞:三元電池成主流
從電池種類來看更加多元化,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工信部累計發布11批推薦車型目錄,共包括3113個車型。從推廣目錄的電池分類來看,磷酸鐵鋰和錳酸鋰仍然是客車電池的主要類型,其中磷酸鐵鋰累計占比達到74%,在純電動客車占比更是高達88%;錳酸鋰累計占比達到20%,錳酸鋰在插混客車占比較高;三元電池雖然有進入,但是仍處在研發推廣初期。乘用車方面,三元電池已經成為乘用車的主流,2017年的累計占比已經達到76%。專用車方面,三元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分別占據66%和27%的市場。按照總體技術路徑來看,鋰離子動力電池仍然是今后較長一段時間研發和產業化的主流方向。
關鍵詞:補貼退坡
但隨著2018年電動汽車補貼政策的調整,補貼退坡達到40%,將對動力電池種類產生巨大的影響。
由于補貼金額與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直接掛鉤,為能夠拿到更多的補貼,車企將傾向于采購能量密度較高的動力電池。前11批推薦目錄顯示,磷酸鐵鋰、三元鋰、錳酸鋰、鈦酸鋰四大動力電池技術路線都有產品上榜。推薦目錄顯示,酸鐵鋰電池在客車領域依然享有絕對優勢,三元電池在乘用車市場占據主導地位,錳酸鋰電池是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市場的佼佼者,鈦酸鋰電池則更傾向于純電動快充類客車。
磷酸鐵鋰優點有很多,但缺點也很明顯,其能量密度很難提升,前兩年磷酸鐵鋰系大受追捧而其他電池路線較受冷遇的局面正在悄然生變。隨著動力電池能量密度要求的進一步提升,這將會阻礙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在市場上的發展,磷酸鐵鋰電池或將退出乘用及物流車市場。同時,由于雙積分政策的實施,乘用車市場將進一步擴大,三元鋰市場占有率還將上漲。
關鍵詞:產能過剩
總體來看,2017年,在需求刺激下,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投資持續高速增長,產能不斷擴大,而產能的集中釋放導致動力電池產能增速遠高于新能源汽車產銷增速,動力電池行業已出現供給過剩現象。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披露的數據,2016年動力電池產能約101GWh,而出貨量僅30GWh。據預測,2017年動力電池企業總產能將超過230GWh,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將不可避免。
關鍵詞:回收市場
2017年12月1日頒布的《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拆解規范》(以下簡稱《拆解規范》)正式實施,這是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的國內首個關于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國家標準,明確指出回收拆解企業應具有相關資質,進一步保證了動力電池安全、環保、高效的回收利用。
據了解,該《拆解規范》對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安全性、作業程序、存儲和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嚴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行業性的發展難題,規范了我國車用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及拆解、專業性技術及動力電池回收體系。據了解,從2018年2月1日起,《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余能檢測》等三項動力電池新國標也將正式實施。
從2018年開始,我國首批進入市場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將面臨報廢回收的問題。據預測,2018年,我國累計廢舊動力鋰電池超過12GWh、報廢量超過17萬噸,到2020年,我國車用鋰電池累計報廢量將會達到20萬噸。而實際上,2015年報廢動力鋰電池累計為2萬~4萬噸,對應的電池回收率僅為2%。以現有的回收能力,想要擔起未來20萬噸的“重擔”,無疑是杯水車薪,因此動力電池回收工作迫在眉睫。長遠來看,無論是對于企業還是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以及減少環境污染等方面,均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專家認為,新一年行業需避免電池行業產能過剩,并在回收領域做好功課。動力電池行業近年來一直是一個朝氣蓬勃發展的行業,也是未來能源利用的發展趨勢。發展到目前的階段,不能一味擴張產能,更需要調整步伐,保證行業健康發展。(記者 郭宇)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