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角獸不受盈利限制 我國資本市場為醫藥創新開綠燈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4-26





      國內資本市場正在為醫藥創新營造更好環境。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關于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醫藥行業引起廣泛關注。《意見》將生物醫藥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軟件和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列為開展試點的七大領域,符合條件的試點企業可根據相關規定和自身實際,選擇申請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DR)上市。


      這意味著A股市場正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姿態,向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敞開大門。


      創新企業不盈利也可上市


      “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舉措,是有效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作用的重大制度創新。”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常德鵬日前就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DR試點答記者問時指出。


      《意見》明確,試點企業應當是符合國家戰略、掌握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屬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軟件和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且達到相當規模的創新企業。其中,已在境外上市的大型紅籌企業,市值不低于2000億元;尚未在境外上市的創新企業(包括紅籌企業和境內注冊企業),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30億元且估值不低于200億元;或者營業收入快速增長,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在同行業競爭中處于相對優勢地位。《意見》中所稱的紅籌企業,是指注冊地在境外、主要經營活動在境內的企業,如百度、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


      最令企業興奮的是,《意見》打破此前國內A股首發上市企業必須盈利的要求,明確符合試點條件的創新企業不用再“必須盈利”了。


      對于創新型醫藥企業來說,盈利要求無疑是以往在A股上市的最大“痛點”。新藥研發具有投入高、周期長、風險大等特點,所需投資動輒數千萬美元甚至上億美元。對于一家絕大多數產品尚處于研發階段、無任何上市產品的公司來說,盈利很難做到。“以往在A股首發上市,要求企業必須有持續盈利能力。這將很多謀求在國內IPO(首次公開募股)的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擋在了大門之外,不得不選擇境外上市。”某證券公司醫藥行業研究員說。


      《意見》對支持創新企業在境內發行DR股票上市作了系統制度安排:允許試點紅籌企業按程序在境內資本市場發行DR上市;具備股票發行上市條件的試點紅籌企業可申請在境內發行股票上市;境內注冊的試點企業可申請在境內發行股票上市。《意見》還提出,原則上依照股票發行核準程序,由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依法審核試點紅籌企業的存托憑證發行申請;充分考慮部分創新企業存在的VIE架構(協議控制)、投票權差異等特殊公司治理問題,做出有針對性的安排。


      “支持創新企業在境內發行上市,將有利于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有利于增強境內市場國際化水平和全球影響力,提升境內上市公司質量,使境內投資者能夠分享新時代經濟發展成果。”常德鵬說。


      “藥明康德”們的新選擇


      此前,美國納斯達克是我國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上市的首選,如百濟神州、和黃醫藥都選擇在美上市。這是因為,美國資本市場允許未有盈利的生物技術公司上市,且國外投資者對無產品、專注研發且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初創型生物制藥研發企業接受度更高。以百濟神州為例,作為致力于創新性分子靶向與免疫抗腫瘤藥物研發企業,該公司2010年成立,2016年2月3日在美國進行IPO。當時成立僅5年的百濟神州尚無產品上市,且一直處于虧損狀態。“選擇在美國上市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募集研發資金。”百濟神州CFO及總戰略官梁恒表示,百濟神州上市首日總市值達到7.2億美元。


      中倫律師事務所的一份關于赴美上市中國藥企研究報告稱,赴美上市的中國創新型藥企,大多處于資金投入、未盈利階段,只能在美股上市。這些藥企大多擁有極具潛力價值的在研產品管線及強大的研發團隊及能力。


      如今,創新型藥企上市只有納斯達克一個選項的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和政策支持下,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及相關創新型企業快速成長,引起全球資本市場的關注。2018年2月,港交所推出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IPO指引草案,以吸引內地生物醫藥企業赴港IPO。據悉,平安健康醫療科技(平安好醫生)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再看A股市場:CRO龍頭企業、被譽為“醫藥界華為”的藥明康德自2017年7月14日首次刊發預披露材料,到2018年3月27日順利“過會”,僅用了8個多月的時間,成為繼富士康之后第二家快速“過會”的IPO企業,這讓醫藥行業沸騰不已。業內人士認為,藥明康德的迅速“過會”,凸顯政策對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的重視與扶持,也給相關優質公司展示了一條快速登陸A股的可行路徑。


      藥明康德“過會”僅3天后,3月30日,醫療器械龍頭企業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邁瑞醫療”)也在證監會網站披露了招股說明書,擬在深交所創業板公開發行不超過12160萬股,計劃募集資金63.40億元。藥明康德與邁瑞醫療的相同之處在于,都是原本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概股。


      A股市場將收獲更多優質藥企


      據廣證恒生分析師趙巧敏估計,目前中資醫療股中的創新藥企業在各市場的占比大致為:A股18%、新三板4%~5%、港中概股20%、美中概股50%,且各市場中創新藥研發企業類型亦有所不同:新三板和美中概股以研發型創新藥企為主,港中概股中以大型綜合藥企為主,A股市場二者兼有。


      有業內人士預測,隨著《意見》的實施,創新型藥企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分布格局也將發生變化。普華永道在近日發布的2017年中國TMT企業IPO數據報告中認為,中國存托憑證(CDR)的推出,將吸引已在海外上市的優質創新企業回歸A股市場,同時也為尚未在境內外上市,但已經搭建了海外架構的“獨角獸企業”,創造在A股上市的有利條件。


      “作為已上市的醫藥企業,我們感到機遇與壓力并存。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意見》,充分顯示了國家對生物醫藥領域的高度重視與支持,將給產業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和空間,促進高新技術企業更加蓬勃地發展,未來A股市場也將出現更多大型優質生物醫藥上市公司。同時,競爭壓力也將加大,生物醫藥領域將產生更多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行業競爭格局可能發生變化,對于規模較小、業務比較傳統的企業而言,將會面臨更大挑戰。”上市公司太龍藥業董事、醫藥研發企業北京新領先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陶新華表示,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產業中,企業應該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打造核心競爭力,爭取在新的競爭環境下實現高質量發展。


      注:DR指的是在一國流通的代表外國公司有價證券的可轉讓憑證。當股民不能或不方便直接買到一個外國公司的股票時,可以在本地買該公司的DR,來實現對該公司的投資,這和二級市場上買賣股票非常相似。作為股票的金融衍生工具,DR既讓股民有了更多的投資選擇,也讓上市公司有了更多元的資本市場選擇。(記者 王澤議)


      轉自:中國醫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