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開啟汽車新時代”為主題的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在北京舉行。此次大會得到了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個行業組織、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吸引了全球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知名學者和優秀企業代表參加討論,共話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方向。
記者了解到,大會期間舉行了五場精彩紛呈的專題分論壇,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國內外知名行業專家學者和來自汽車、電子、互聯網、交通等領域的70位嘉賓,從新標準、新生態、新治理、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模式等“六新”方面共商智能網聯汽車的前進之路。
共建產業生態與政策標準體系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喬躍山表示,隨著信息化與汽車的深度融合,汽車正在從傳統的交通運輸工具轉變為新型的智能出行載體,智能化和網聯化已經成為必然。
據介紹,從2015年起,工業和信息化部結合不同地域的產業技術,打造了7個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智慧交通示范區,希望通過政策、標準、技術、資金等手段引導,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探索智能交通體系的建設路徑。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杰表示,作為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車聯網產業發展專項委員會的召集單位,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多個部門、組織多個省市,制定出臺多項政策措施,推動行業建立協同創新體系,不斷完善適用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標準法規,積極開展測試示范,推進汽車產業的智能化、網聯化發展。
“智能網聯汽車時代的到來,合作共贏是惟一出路。一方面,需要汽車、電子、通信、互聯網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共同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希望與全球各國在政策措施、技術創新、標準法規、測試示范方面開展務實合作,共同推動全球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羅俊杰說。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李克強表示,由于移動互聯促進大數據、人工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智能汽車發展過程同樣是基于移動互聯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下的產業生態。
“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需五大基礎平臺:包括智能網聯車載基礎平臺、智能網聯車載終端基礎平臺、智能網聯汽車云控基礎平臺、高精度動態地圖基礎平臺以及信息安全基礎平臺等。”李克強說。
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楊建軍看來,由于車聯網是處于發展之中的產業,行業內外尚未形成統一認識。因此,應加緊標識解析標準、傳感器標準、平臺標準和車載網絡安全標準等的研發。“目前已完成總體要求、電子產品與服務、智能網聯汽車及信息通信的相關標準制定的基礎工作。”
“互聯網+新能源”跨界融合
伴隨汽車普及率的提升,大城市的空氣污染情況日趨嚴重,而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為該問題的解決帶來了希望。
“互聯網+新能源”創新模式及理念正在沖擊與重構汽車產業體系,發展才是硬道理。在國家信息中心新能源市場研究總監殷丹看來,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對我國汽車產業將產生巨大作用和影響。
“從石油供應和能源安全的角度看,我國需要發展新能源汽車。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實現連續5年超高速增長,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超過78萬輛,今年1-9月份已經接近72萬輛。全面超過100萬輛沒有問題,發展勢頭很好。而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也是國家所鼓勵的。未來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共同發展,共同發展的結果促進出行方式的變革,帶來共享化。‘新四化’不是孤立而是融合發展的,是技術推動下的社會變革在汽車上的投影。”殷丹說。
未來已來。據了解,目前國內不少汽車企業正在對標“互聯網+新能源”,紛紛提出相關規劃,以期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蘇嶺認為,未來新能源汽車應成為智慧出行移動終端和智慧移動互聯網終端。
戰略規劃是企業發展的指導綱領,也是企業資源優化配置的良方。蘇嶺表示,“長安發展規劃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和智能化的汽車進行融合發展。所有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和所有智能化汽車的技術,長安會優先在新能源汽車上進行搭載應用。從現在開始,長安的每款新能源汽車都是100%聯網。根據規劃,到2020年,長安生產的所有新能源汽車都將實現智能化搭載技術的搭載。”
開放生態是汽車產業走向新時代的必由之路,也是挖掘汽車產業新價值的重要方式。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汽車智慧生態研究院院長舒酉星認為,當前汽車電動化發展的方向非常確定,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則是智能化。“比亞迪明確提出,開放是汽車智能化推進的關鍵,并準備以開放的方式來推進汽車智能化革命。著力搭建汽車數字化開放平臺,從而形成廣泛合作,加速推進電動汽車智能化發展。”
“江淮汽車歷時10年堅持迭代研發,形成七代產品,加強國際合作,大力開展新能源汽車普及活動。”江淮新能源乘用車營銷公司總經理汪光玉表示,“面向未來,江淮汽車基于積累的產業化成熟技術,構建第八代全新一代智能網聯的A級產品平臺。面向未來,全行業通過創新,擁有核心技術,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形成新動能。”(記者 于大勇)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