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年來的持續孕育和立體演進,尤其是5G等關鍵核心技術的日漸成熟,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已經初步具備規模化發展的基礎和能力,正在經歷從 ‘產業孕育期’到 ‘產業發展期’的關鍵過渡期。”
日前,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在第六屆國際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年會上作上述表示。但同時,徐和誼強調指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距離真正的普及化應用,仍有一定距離。
此次會上,國汽 (北京)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李克強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李克強指出,在汽車工業4.0時代,產業已經形成共識,智能網聯汽車將是汽車行業發展的戰略方向。當前,國際發達國家通過國家戰略協同,以及各方面的推進,已經形成了智能汽車發展的先發優勢,對此中國作為汽車大國,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發展中的一系列挑戰不容忽視
根據美國波士頓的一家咨詢機構研究,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剛剛進入長達20年的高速發展期,到2035年,路上將會有超過850萬輛自動駕駛汽車。李克強指出,世界各國正在進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比拼,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在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面對激烈的國際化競爭局面,一系列挑戰不容忽視。
目前,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標準尚處于建設初期,標準制定權分散在汽車、交通、通信等多個部門,標準體系與核心產品標準并不健全,難以滿足智能網聯汽車快速發展的需求。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尚未針對自動駕駛汽車做出調整, 《道路交通安全法》 《公路法》 《保險法》等都不涉及自動駕駛方面的內容, 《網絡安全法》 《測繪法》 《標準化法》等都存在不適應自動駕駛技術產業化的規定,自動駕駛汽車上高速公路測試等受法規限制。
此外,行業面臨產業鏈不完整,核心技術積累不足,芯片、操作系統、計算平臺等產業鏈核心環節缺失,高性能傳感器、線控底盤、汽車AI等領域核心技術積累不足,研發投入比例偏低等問題。在乘用車方面,整車企業相繼發布具備高級輔助駕駛功能的車型,但自主集成能力弱,輔助駕駛配置多來源于國外供應商;在商用車領域,國標強制安裝AEB、LDW等輔助駕駛安全系統,拉動ADAS市場滲透率提升,但輔助駕駛配置的技術水平良莠不齊。
李克強表示,智能路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周期長。道路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改造需要跨部門協調與跨產業協同,建設投資大、周期長、投資主體不明確、沒有形成有效商業模式,都影響了建設進度。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中國在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上有著很多獨特優勢,如國家相關部門會通過發布產業發展規劃、行動計劃以及道路測試示范以及標準體系等各方面措施,來推動產業有序健康的發展。
智能網聯汽車中國方案呼之欲出
按照全球各大整車企業的時間表,2020年預計將實現一定規模的自動駕駛商業化。目前,多家主流整車企業和自動駕駛公司面向高速公路駕駛場景的 L2級自動駕駛已實現量產,紛紛加快開發測試 L3/L4級自動駕駛。在中國,自動駕駛仍面臨技術不成熟、道路測試規程不完備、法律法規不健全等種種問題。
對此,徐和誼表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已經成為電子、信息、通訊、汽車等多領域融合發展疊加演進的最前沿陣地,圍繞著感知、計算、決策、控制、執行、交互等功能的關鍵技術,在最短時間內實現以落地產品的有效銜接。不僅要在關鍵技術上持續突破,更要秉持安全性、經濟性的原則,做好從技術到產品的銜接,經過充分的仿真路況的驗證和實際道路測試,以零事故為標準,確保更高階自動駕駛產品的可靠性。要實現核心零部件成本和產品性能的動態平衡,打造客戶可接受、產業可持續的技術產品模式。
除了聚焦技術到產品的銜接,徐和誼還建議要聚焦產品到場景的銜接以及聚焦產業到生態的銜接。
據介紹,目前受限于法律法規、基礎設施、關鍵技術等因素,全區域的、全功能的L5級別自動駕駛看似遙遠,但在特定場景下,自動駕駛已實現了初步示范的應用,例如在商業、私人駕駛方面。智能駕駛等功能正在逐步的搭載在我們全新的產品當中,從而滿足特定場景下自動駕駛的需求。
從供給端看,汽車產業鏈以信息、通訊、互聯網等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正在形成一個史無前例的全新的產業生態;從需求端看,應以舉辦會議和培訓班的形式加大向公眾和決策者宣傳普及自動駕駛的力度,從而真正的推動高級自動駕駛汽車的快速落地。
針對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化,李克強建議,智能網聯汽車是高新技術載體,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多個行業形成發展共識,包括發展戰略、關鍵技術等方面的共識,來完善頂層架構設計。
此外,要打造中國方案的智能網聯汽車。所謂中國方案的智能網聯汽車,一是符合中國基礎設施標準,包括道路基礎設施標準、地圖數據標準、V2X通信標準、交通法規等;二是符合中國聯網運營標準,符合中國要求的智能網聯汽車準入、聯網運營監管、信息安全等標準;三是符合中國新體系架構汽車產品標準,包括智能終端、通信系統、云平臺、網關、駕駛輔助系統、自動駕駛系統等標準。
他還強調: “中國是開放的,未來的智能網聯汽車,無論來自國際公司,還是國內企業,凡是符合中國標準,能夠滿足中國本地需求的,都可以稱之為中國方案的智能網聯汽車。”(記者 鄒潔)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