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商務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了《服務貿易發展“十三五”規劃》,其中提出提高服務貿易開放程度和便利化水平,著力增強服務出口能力,擴大服務貿易規模,優化服務貿易結構,培育“中國服務”國際競爭新優勢。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又特別提及了財政部、商務部等相關部門正在醞釀的服務貿易發展專項引導基金。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簡稱中改院)的研究報告指出,服務貿易成為推動全球自由貿易進程與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推進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開放轉型,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需求,是“二次開放”的重大選項。
“改革開放38年來,工業領域的市場開放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在推動我國快速工業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未來幾年,加快推進服務業市場開放進程,將為我國服務業發展帶來強勁動力,并由此釋放出新一輪市場化改革的巨大紅利。”著名經濟學家、中改院院長遲福林如是表示。
數據顯示,相比2015年,2016年,我國外貿降幅進一步收窄至0.9%,這主要得益于我國服務貿易保持了較好發展勢頭,全年服務進出口額超過5萬億元人民幣,增速達14.2%。服務貿易正成為對外貿易發展和對外開放深化的新引擎。
“當前,我國開放正由貨物貿易為主向服務貿易為重點轉型。預計到2020年,我國服務貿易規模將達到1萬億美元左右,占貿易總額的比重將達20%以上,占全球服務貿易的比重達到10%以上,我國在全球自由貿易中的地位將顯著提升。”中改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夏鋒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全球產業深度分工和加速融合,特別是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服務的可貿易性不斷增強,服務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服務貿易將成為新一輪全球自由貿易的戰略重點。
“我們認為,在國際國內新的背景下,提出積極主動擴大以服務業為主的對外開放,有重要戰略意義。”夏鋒的判斷依據是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2017年,世界經濟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經濟轉型的時間、空間約束進一步增強。適應經濟全球化新情況與我國經濟轉型大趨勢,必須積極主動擴大對外開放,加快開放轉型,才能贏得國內發展與國際競爭的主動。
“不過,從現實情況看,我國服務貿易仍面臨一系列問題。”夏鋒用一連串的數據來佐證,“第一,服務貿易規模相對較低。2016年我國服務貿易規模占比18%,低于2015年全球23%的平均水平。第二,服務貿易逆差較大。2016年與美國服務貿易逆差達523億美元。第三,服務貿易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2015年,我國金融、保險、知識產權、技術、電信、計算機和通信等新興服務的貿易額僅占服務貿易總額的14.4%。”
除此之外,目前我國服務業市場還存在市場化程度低、對外開放程度低、服務水平低、服務價格高等因開放滯后所暴露出的短板,與經濟轉型的趨勢嚴重不相適應。(張凡)
轉自:中國貿易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